东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其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位居前列。东亚地区一般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国五个国家,其中中国、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能源自给水平相对偏低,对外依存度较高,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大部分依赖进口。东亚区域各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基于在地理地位上相近以及在能源资源、资金、技术上的互补性,东亚在能源合作上有一定基础。同时,东亚各国相互之间对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已成为命运“共同体”。由于地理、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东亚区域的能源安全与合作也成为国际关系与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关键点。
东亚区域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东亚区域作为全球最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区域之一,在世界能源安全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面临在能源对外依赖度较高、能源运输安全不确定和能源地缘政治博弈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一、区域能源供应的脆弱性
全球油气能源的供求格局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东亚各国因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油气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但国内资源相对有限,导致对外能源依赖的加重。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区域的主要经济体,就自身而言面临国内油气资源相对匮乏的局面,必须对外进行油气能源进口以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在油气供应价格方面,东亚国家进口石油面临着“亚洲升水”这一困境。中东的原油供应商控制着供应的主导权,有差别地操控东亚的市场。中东的产油国对此地区的石油定价高于其他地区,即所谓的东亚溢价或者亚洲升水。加之,东亚国家较少国家实行国家储备制度,油气库存仅限于民间储备,而且仅限于流动库存局面,这无法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同时更加剧了油气价格上涨的幅度。
东亚地区在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方面面临着许多潜在的政治风险,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东亚各国的能源供应。首先,东亚国家可能面临着与美国的能源合作受限或受到贸易政策影响的风险,从而影响到东亚国家的能源供应。其次,东亚区域高度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而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不间断的动荡局面可能随时导致能源供应中断。二是,随着巴以冲突持续升级,胡塞武装持续在红海地区打击以色列军事目标,伊朗远程打击以色列,以色列开启多线战事,叙利亚局势动荡,这些地缘政治风险不仅持续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还对途经曼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全球能源运输构成严重威胁。三是,朝鲜半岛的军事紧张局势直接影响到韩国、朝鲜两国的能源安全,可能导致能源供应的中断。
二、区域能源运输安全风险
东亚区域的油气运输依赖全球重要的海上油气战略通道,主要包括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南海、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等重要航道,这些海上油气战略通道不仅对东亚区域至关重要,对全球能源供应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是连接亚、非、欧及大洋洲的交通要冲,也是连接西亚石油到东亚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被称为“东方十字路口”。中国、日本和韩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度分别为85.7%、90.6%和87.3%。一方面,就马六甲海峡自身来说,繁忙的船舶交通量和岛屿、浅滩等地理特征增加了船舶碰撞和搁浅的风险。另一方面,马六甲海峡在海盗活动和政治冲突方面面临着多重挑战。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石油运输的关键航道之一,被称为世界能源的“大动脉”,特别是对于中国、日本和韩国这类从中东进口石油的大国来说具有战略意义。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数据显示,全球20%左右的石油消费总量通过该海峡进行运输。对于东亚部分国家而言,霍尔木兹海峡的畅通至关重要,一旦该海峡发生封锁或受到干扰,东亚的石油供应将面临严重风险。南海不仅是全球重要的航运通道,还是一个能源储备丰富的区域。南海的海底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同时也是全球航运中重要的能源运输路线。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能源供应都受到南海航道安全性的影响。
东亚地区主要经济体的能源供应高度依赖海上进口能源通道,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这使得东亚区域的能源安全易受政治冲突和军事紧张的波及从而影响海上进口能源通道。尤其是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和东海领域等关键海上通道,一旦发生冲突或军事冲突,将严重影响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液化天然气(LNG)的运输同样依赖海上运输通道,尤其是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中东的LNG。东亚国家的LNG供应链脆弱,易受到天气、海上能源通道封锁以及国际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三、政局动荡与能源政策不稳定
政权更替或政治力量的冲突可能导致能源政策的急剧变化,在一些东亚国家,政党轮替和政府更迭常常会带来对能源生产、消费及进口政策的重新调整,这样的调整变动会使能源供应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东亚国家的能源安全往往与外交政策密切相关,政治环境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外交关系,进而影响能源供应。
政局动荡不仅影响能源政策的制定,还可能引发能源供应链的中断或不稳定。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导致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受限,间接影响到东亚国家的天然气能源供应。同时,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往往面临经济停滞和财政困难,导致其能源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建设不足。这不仅影响国内能源供应的可靠性,还使得该地区对外部能源市场的依赖度加剧,增加了能源供应链的脆弱性。
推动东亚区域能源安全与合作共赢
能源安全始终是东亚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能源安全问题变得愈加复杂和紧迫。因此,为确保域外油气供应和能源安全,东亚国家必须多管齐下,实现能源合作,维护其地区能源安全。
一、加强能源供应多元化和安全保障能力
东亚国家可以通过寻求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渠道来降低对某一地区或油气供应国的依赖。中国和日本已经在积极推动从东北亚地区、中亚和非洲等地进口天然气和石油,并努力通过全球能源市场建立稳定的供应链。通过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增加能源储备等方式减少对单一供应国的依赖。在确保能源供应多元化的同时,东亚国家也应加快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尤其是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技术研发。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东亚国家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能源安全性。东亚各国应加强战略石油储备和天然气储备以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能源储备系统,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能源供应中断或危机,特别是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能源储备能够有效缓解突发性供应危机对经济和社会的冲击。
东亚国家要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除了加强能源供应来源的多样化,还需要提升亚洲在能源市场定价上的影响力,未来亚洲国家应该加强石油金融市场合作,打造一个共同的、具有影响力的交易平台,积极发展更加灵活的能源合作模式。首先,东亚国家可以通过区域合作机制来增强能源安全。中日韩等国可以通过深化《东亚能源合作框架协议》等机制,建立更加紧密的能源合作关系。通过建设跨国电网和天然气管道,推动能源互联互通,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实现能源资源的共享和调度,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次,东亚国家可以借助多边合作平台,如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SCO)等,推动能源合作的深化。通过这些多边平台,不同国家可以根据各自的能源需求和优势开展多样化的合作项目,如共享能源技术、共同开发能源资源、推动清洁能源投资等。最后,能源安全需要通过能源技术的创新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减少依赖。东亚国家可以加强能源科技领域的合作,中日韩三国在智能电网、能源储存、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已有一些合作,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大在低碳技术、能源转换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挑战。
二、提升能源运输安全性与应对风险能力
海上油气能源通道的安全不是单一国家的责任,往往需要多国的合作与协调。东亚国家应加强与其他地区国家、国际海事组织(IMO)、航运公司等的合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协同应对海上安全威胁。东亚国家可以在重要的海上油气战略通道实施联合巡逻和护航行动,以确保油轮和其他能源运输船不受到海盗袭击、恐怖主义威胁等因素的干扰。通过多国联手共同加强海上安保,不仅能提高区域的能源运输安全,还能促进国家间的信任与合作。如遇突发事件时,东亚国家应有明确的联合应对机制和快速反应,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航道畅通,并最小化事故带来的影响。同时,东亚国家还应加大对本国关键能源运输设施的投资与建设,特别是在港口、航道、输油管道、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方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监控、无人机巡查、物联网传感器等,增强对能源运输通道的实时监控,提升预警能力。尤其是在高风险区域,通过精准定位与数据分析,能够快速识别潜在威胁并采取行动。
为了提升应对能源运输风险的能力,东亚区域国家应推动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能源安全治理体系。这包括在国际平台上参与相关的能源安全协议和规范的制定,并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加强能源运输的法律保障。一方面,东亚国家应参与到全球能源安全规则的建设中,支持全球能源治理的国际机制,如国际能源署(IEA)等,在应对能源供给中断、价格波动等问题上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促进区域与全球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能源运输的法律保障,确保能源运输船只在国际海域中的自由通行权。在国际法框架下解决争议,避免因法律纷争导致的航道封锁或运输中断。
三、优化区域能源合作与协调机制建设
深化能源领域合作的观念已经成为东亚国家的共识,东亚国家之间在能源领域存在着诸多可以进行互补性的合作,实现共赢。东亚地区的能源安全问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跨国协作和政策协调的框架。首先,东亚国家应加强区域间的政策对话和沟通机制,确保在能源领域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出台协调一致。一是通过定期举行政府间会议和高级别论坛,如“东亚能源合作论坛”(ASEAN+3能源合作)等,形成统一的能源安全政策,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能源供应中断、价格波动等问题。二是东亚各国应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交流能源供应、价格、需求等数据,提升各国对能源市场动向的预判能力。
其次,在东亚区域能源安全治理中,必须打破国与国之间的政策孤岛,确保能源政策的有效衔接与互补。通过东亚国家间的合作,制定统一的能源供应、安全应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的政策框架,促进清洁能源的投资和技术创新,共同推进能源转型。东亚国家在能源资源上具有互补性,部分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部分国家则有较强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因此,应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强化能源的互补性合作。
最后,东亚能源安全的治理需要关注能源市场的稳定性和供应链的韧性。东亚地区应加强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跨国输电、输气和能源流通网络,提升区域内能源资源的调配效率。东亚地区的能源运输大多依赖于海上航道,确保能源运输路线的安全,防止政治冲突、自然灾害等因素对能源供应的影响,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加强多国海上合作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运输的安全性。
四、推动绿色能源转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东亚国家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需求和环境压力,因此,推动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与合作,已成为这些国家实现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东亚各国应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在光伏、风电和电动汽车等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中国政府通过政策支持、金融激励等方式,加大了对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力度,并积极推动国内外的绿色能源项目。日本政府推动了多项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尤其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和氢能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韩国致力于实现“绿色新政”,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投资,特别是在太阳能、风能、氢能和储能等领域。
第二,东亚各国应积极尝试跨国能源合作并开拓绿色能源新模式。东亚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日益紧密,尤其是在清洁能源领域。为了实现能源转型,东亚国家在绿色能源领域加强了国际合作。中日韩等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并推动能源技术的合作与共享。特别是在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东亚国家之间的合作日益深入,同时也促进了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东亚国家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工具包括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的使用,促进清洁能源项目的融资,从而加速能源转型进程。
第三,积极推动东亚各国稳步落实低碳转型的政策框架以推进其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国已经在部分地区实施了碳交易市场,并计划将其扩大到全国范围;韩国也推行了碳交易制度,为企业减排提供了市场化的激励。同时,东亚国家需制定严格的能源效率标准,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低碳转型。中韩日等国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减少碳排放方面,均设立了相关政策框架,并推动绿色建筑和电动汽车等低碳技术的推广。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舒先林,武汉大学法学博士,现任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
邹建婷,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44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3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