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柴达木盆地石油工匠的璀璨光芒——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工匠精神述评

作者:李凌波 |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新闻中心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地处柴达木盆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

去年12月上旬,在2024“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决赛上,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张峰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团队以其出色的表现荣获创新方法应用优秀奖,进一步彰显了柴达木石油工匠的技能情怀、精湛技艺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新动力的时代特征。

1738919234970698.jpg

这一成绩的取得,仅仅是青海油田培养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对于一个职业劳动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就,对国家和企业的忠诚与奉献。”青海油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刘国勇说。多年来,在“爱国、创业、奉献、实干”中不断推进“青藏能源高地”建设的青海油田,在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中,探索将“越是艰苦,越要奋斗奉献,越要创造价值”的柴达木石油精神新时代内涵和新形势下的工匠精神有机融合,逐步推进由“重考试”向“重实际”转变、由“拿证书要待遇”向“凭业绩贡献挣待遇”转变为内容的“两个转变”,引导技能人才积极主动挺进一线,全力奋战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主战场,历练出了一支以技能专家、首席技师、高级技师、技师为骨干的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这些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不仅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而且也为我们带来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创新贵在突破、创新永无止境,奉献在高原油田的技能工匠在创新中不断攀登着新的高度,创造着闪光的亮点。青海油田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

随着工业企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过去那种“出大力、流大汗”创造财富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青海油田技能人才之所以能够以近年来取得的近百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丰富的省部级创新成果,实现年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的目标,其原因就是在每一次技术革新、每一道工序更新和每一个项目推进、每一种产品开发中都彰显出了创新精神。

支撑创新驱动的根本是创新型人才,其中包括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青海油田的技能人才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创新进步,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完成了一系列技术攻坚……

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史昆扎根油田29年,从一名普通的采油工成长为我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高精尖技术技能专家型人才。他研究的“低压气井智能泡排工艺技术”“采油井口套气阀装置”等70余项创新发明成果在全国石油工业企业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攻克高原油田复杂生产技术难题20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

全国劳模、参加工作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电焊工杨永磊,不仅自己拥有36项国家专利,而且领衔“杨永磊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团队,提出合理化建议90余项、完成研究课题13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38项,其研发成果有11项投入使用见到显著成效,并有4项技术被命名为青海油田“十大绝技绝活”。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奉献在高原油田的技能工匠在专业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演绎着“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青海油田给我们的启示之二是——

工匠精神的本质是追求卓越

“蛋壳上开键槽,气球上钻白纸”是青海油田车工马晓斌练就的绝技。这种技能能够保证在蛋壳上凿出规整的键槽或开出规范的孔洞而内膜不破裂、蛋液不外流;保证在白纸上钻出标准的孔眼,而白纸背后的气球完好无损。

“叉车穿针”是“叉车钢丝穿螺母”项目的升级项目,由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陈伟和吴正银共同创造,属于大型工程机械高端精准操控技术,操作人员只要按技术规范作业,就能保证叉车上的钢丝平稳穿过针眼。

“蒙眼更换井口双级密封器填料”操作技能,是青海油田采油五厂陈宏超、马超两人练就的绝活,有效解决了在沙尘天气或夜晚能见度低的情况下操作难度较大的问题。

被工友们称为“油井神医”的采油工王斌,通过“听、闻、望、看、敲、摸”的方法,就能准确判断出注采设备的“疑难杂症”……

“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已成为青海油田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的共同特征。获国家专利6项,领衔参与并解决全国石油系统一线生产技术难题10项,荣获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的王锡军的执着;技能攻关,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近30项的仪表修理工姜宏的钻研;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的采气工王富满的专注;自学成才,40多项创新成果在国内油气田工程技术作业现场推广应用的井下作业工吴正银的刻苦;炼油催化裂化专家、青海省技术能手刘胜昔的认真;获得2022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的青年女工黄群,以及一大批在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上颇有建树的年轻技能人才的追求……这些以平凡血肉之躯坚持书写非凡事业的人,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用工匠精神托起青海油田的伟业。

时刻想着祖国的强盛和企业的兴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奉献在高原油田的技能工匠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出心血、汗水和智慧与硕果。青海油田给我们的启示之三是——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

修井工张峰干的是油田最苦最累的活。“天当被,地当床,风餐露宿在井场”,就是他和同事们日常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在张峰他们看来,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井筒喷油花”,因为井筒一喷油花,他们就被溅得满脸满身都是原油,必须要彻彻底底来个全身上下大清洗。尤其是在寒风刺骨的冬天,冻得发僵的手拿着棉纱用汽油擦洗脸上和身上的油渍,那滋味,真难受……而张峰一干就是20多年。

焊花飞溅,汗湿衣衫,风吹日晒,日夜轮转。油田电焊女工刘梦娟凭着踏实肯干的精神和高超的焊接技艺,曾在焊接岗位上5年干了6年的活。她参加过10多项青海油田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合格率达100%;仅参与焊接的5座1000立方米以上的大罐,焊口连接起来就有10多公里长。

2022年,采油工蔡旭东代表油田参加全国技能大赛,面对万余道理论试题和多项实际操作难题,他将手机调为静音模式,始终把自己置于一种“封闭”而又进取的状态;在38摄氏度左右的高温天气下每天练习16个小时,最后摘得银牌,这是青海油田在国家级大赛中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这就是责任,这就是奉献,这就是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

青海油田生产一线平均海拔达3000米,区域内遍布戈壁、荒漠、冰川、盐碱、沼泽,气候干燥、风沙肆虐、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在1摄氏度左右,无绝对无霜期。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万余名地质、采油、采气、测试、炼油化工、井下作业、地面集输、工程建设、工业服务等一线石油工人,在12.1万平方公里的勘探开发区域内,从事着极其平凡又极其光荣的事业。正是他们这种忘我的奉献精神,才使青海油田从1991年原油产量超过100万吨发展到2011年油气当量突破700万吨,并连续13年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为我国石油工业特别是青藏两省区和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出了高原石油人高昂嘹亮的豪迈乐章。

点击下载PDF

263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5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