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石油巨头进击新能源汽车时代

作者:本刊记者 陈慕然 |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企业

能源的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发展进程的关键,当下,能源到了绿色发展的节点。能源转型进程中,世界各国着力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寻求切实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带动相关行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倒逼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发展。

就我国来说,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经济增长先“立”起来的绿色新质生产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量质双提的经营主体、完备的充电基础设施以及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尤其是,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推动低碳化的关键抓手。

三大石油公司争先抢后布局汽车充电站

国内第一批充电桩由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在深圳建设。彼时,新能源汽车刚刚上市,充电行业发展缓慢。

到2010年电动汽车充电站还是个新兴事物,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因为近水楼台加速扩张,意欲在新能源时代成为新的能源巨头。

但是,彼时的新能源车产业的黎明并不是“静悄悄”的。2009年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针对新能源汽车中的电动车,明确提出到2011年要形成50万辆产能的近期目标。预计2010—2015年我国年均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到35.2万辆,2015年需求量将达97.7万辆,年均增长率216%。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催生出一个个生“金蛋”的机会。新能源电动汽车与相关的新能源电池及充电站等基础设施成为新能源产业中各方争抢的“香饽饽”。

对新能源出手速度最快的当数中国海油。早在2006年底,中国海油就成立了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海油还与中国普天合资成立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专门运营电动汽车能源供给网络。此外,还选择直接投资电动汽车的上游—动力电池。2009年7月,中国海油向中国三大锂电池生产企业之一—天津力神公司投资50亿元,成为其大股东。天津力神生产的动力电池已经应用于天津清源电动车辆公司生产的电动汽车。中国海油同样跑出“加速度”。2022年,中海炼化启动综合能源站专项工作,推进充电业务布局与发展。

“我们的发展思路是站内赋能,油电气氢光联动,全面提升现有站点综合能源供给能力;站外拓展,以一线城市、高速服务区、重点交通干线服务区等为主拓展充电业务;内部协同,在中国海油系统内生产基地、办公楼宇、停车场等场所优先推广自有充电服务;择优并购,实现成建制资源拓展与跨越式发展。”中海炼化副总经理陈彦说。

2022年9月,中国海油与南网电动合作的广连高速服务区20座油电合建站全部投运。2022年11月,中国海油与蔚来汽车合作共建的首座换电站投运。2023年8月,中国海油首座自主投资建设的站外充电站惠炼家园充电站投运,标志着中国海油充电站建设从“借船出海”迈向“造船出海”新阶段。今年4月,中国海油与理想汽车合作共建的首座超充站投运。

继中国海油之后,2010年初,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北京首科集团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北京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中国石化现有面积较大的加油、加气站改建成加油充电综合服务站,并计划采取“以油带电、油电结合”的发展运营模式,即以油品经营带动充换电业务,解决纯电动车充电站运营成本问题。

同时,双方还利用中国石化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逐步增加加油充电综合服务站的数量,将加油充电综合服务站扩展到北京全市,并进而扩展到河北、天津甚至更大范围内,以加大纯电动乘用车的活动半径,加快纯电动汽车的推广普及。

2010年8月18日国资委牵头成立“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央企能源巨头悉数加入新能源汽车联盟,中国石油首次结缘新能源汽车。

据悉,在“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中,中国海油负责电池领域;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负责充电与服务领域。

纵观我国市场上已投放的充电桩,大致分四类:一类是由国家电网建设,主要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或固定的充电站,城市网点较少,且服务对象大多为公交车;第二类为车企自建,第三类则是由第三方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公司建立,第四类是各种加油站的改建。相比较而言,加油站转型超充站最为便利且空间巨大。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对于转型充电站十分积极。从2022年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公布的财务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三大石油公司都决定迎合新的发展趋势,旗下的加油站都在向综合能源服务商发展。

据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902.3万台,同比增加63.7%;桩车增量比为1:2.4,基本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中国石化:密织全国充电一张网

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江南水乡到北国雪域,中国石化全国充电一张网持续织密,已经累计建成充换电站超过8400座,覆盖了全国370个主要城市。

据中国石化报10月12日报道,这天中国石化公司充电终端数量达6.4万个,2024年充电平台自营充电量超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倍,日均充电量同比增长30倍。

中国石化销售公司新能源运营中心探索完善“充电+”购物、养车、餐饮、增值服务等商业模式,全面打造“人·车·生活”综合服务生态圈体系,努力实现一站式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消费需求,销售各类养车卡、充电卡超10万张,锁定未来1亿千瓦时充电量。

据悉,中国石化下一步将全方位介入“源网荷储桩、充换放售场”电能业务市场,探索“电能生产、电能销售、电能调度、负荷聚合、电网互动”5个业务环节构成的模式,全力实现全年充电量15亿千瓦时目标。

近年来,中国石化立足能源央企职责使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将充电业务作为主营业务发展,加快建成中国头部充电运营商和第一直营平台。召开销售企业新能源充电推进会议,调整发展任务目标,开展充电项目建设对接,组建充电业务专班,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充电业务提速发展。依托路网一体规划建设,以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平台、统一运营为原则,打造提供“人·车·生活”服务、加油充电服务、资产运营服务、能源运营服务、数据运营服务的世界一流综合能源服务商。中国石化销售公司新能源运营中心强化对外合作,构建起8类涵盖30余家企业的生态圈,积极构建完善充电业态,“石化易电”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石油:构建新能源网络体系终端网点

10月22日,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拉萨柳梧充电场站开业投运,柳梧充电场站是目前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综合服务能力最强、技术最先进的对外充电场站,也是中国石油海拔最高的充电场站。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可同时为20辆车提供快速充电服务,配备了4台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华为液冷超充设备,最大功率可达600千瓦。

中国石油全面推进新能源布局的顶层设计始于2020年。这一年,中国石油改革组织机制,新增设新能源新材料事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新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拓展地热能、太阳能、生物燃料、充(换)电站等新能源业务。

事实上,“油电融合”正是中国石油此前一直采取的业务拓展方式。2021年10月,中国石油首座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站—中国石油北京销售公司金龙站开业投运。2022年财报显示,中国石油预计2023年销售分部的资本性支出为70亿元,主要用于国内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站建设、优化终端网络布局等。

2023年9月8日,中国石油在官网宣布,已正式收购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普天新能源是中国最早开展充电业务的企业,目前公共充电桩数量超2万台。随着这宗交易的落锤,中国石油也一跃成为国内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领域排名前列的企业。

在业界看来,这次并购,中国石油看中的并非只是充电生意本身,而是与电力相关的储能领域以及新型电力系统,这两个领域的潜在市场规模均达到万亿级别。收购普天新能源有利于加油站进一步完善新能源网络、打造“充电+”产业生态,助力中国石油销售公司向“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发展。

专家指出,现在星罗棋布的中国石油加油站,在未来不仅只是补能基站,更有可能是局部储能中心,成为我国虚拟电厂基础设施、智能电力网络、甚至5G/6G通讯网络与新能源网络体系的终端网点,将对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电力调峰与储能、电力现货市场化建设等未来业态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对媒体记者表示,从中长期看,中国石油这样的传统能源巨头,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可能将会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其丰富的资源和资金实力,可以为充电设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据了解到,中国石油集团在全国拥有20000余座加油站,成品油销售业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千亿蓝海可期 国际能源巨头布局充电桩市场

在新能源时代盘活化石能源的存量资产,通过转型和改造迅速形成新能源产能和服务能力,这是能源企业转型的战略抓手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当前全球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几乎都推出了在未来某个时期完全禁止燃油车出售的新能源政策,包括石油在内的全球化石能源正快速见顶,新能源业态则百花齐放,全球传统能源巨头们现在就必须未雨绸缪加速转型新能源。

壳牌布局“端到端”充电服务。壳牌公司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遥遥领先于其他石油公司。2021年,壳牌宣布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充电和能源管理技术公司Greenlots、欧洲最大储能电池制造商德国Sonnen公司以及英国能源科技公司Limejump,并与谷歌公司的风筝发电项目合作开发海上风能资源。

之后,壳牌与瑞士ABB集团也达成了新的合作协议,后者将为壳牌提供“端到端”的交流和直流充电产品组合,包括用于家庭、工作场所及零售安装的交流壁挂式充电桩,以及适用于多个场景的快充电桩Terra 360。

通过此次合作,双方将助力解决提高电动汽车使用率所面临的两个挑战,即充电设施的可用性以及充电速度。ABB E-mobility首席执行官Frank Muehlon表示:“ABB与壳牌在公共充电领域的合作升至了新水平,通过支持壳牌打造大型充电网络,我们力求为车主打造一个身处任何地方都能有效充电的解决方案。”

据悉,壳牌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全球运营超过50万个充电桩,到2030年达到250万个。壳牌全球移动执行副总裁István Kapitány表示:“电动汽车司机希望获得更快、更方便且舒适的充电体验,这正是我们的目标。”

2022年初,壳牌在英国伦敦建立了一座拥有9个超快速充电桩的充电中心,可以在30分钟内为汽车补充大约80%的电量。3月底,壳牌又和比亚迪签署了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提升后者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用户充电体验,双方将首先在中国和欧洲开展合作,随后再拓展到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2023年9月,壳牌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在深圳开业。壳牌方面表示,该充电站共配置258个公共快速充电终端,距深圳机场航站楼2.5公里,配备的充电桩功率有250kW和480kW两种。壳牌表示,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制造与使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需要建设更多充电基础设施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充电需求。

BP打造“无缝衔接”充电网络。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20年,BP就与滴滴合作,在上海布局充电站业务。彼时,BP方面表示,计划未来5年在中国运营管理超过3.5万把充电枪,约占BP在全球充电枪数量的一半。BP还加大了与中国公司在高级移动出行领域的合作力度,先后与66快充、电享科技、蔚来资本和滴滴出行联手,布局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

2022年BP宣布与大众汽车建立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通过部署公共电动汽车充电桩来促进电动汽车在欧洲的普及,目标是到2024年在欧洲建立一个快充网络,旨在为车主打造“无缝衔接”的充电体验。

“充电业务是推动BP转型为综合能源公司的关键引擎之一。”BP首席执行官陆博纳表示,“同时也是加快欧洲交通电气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据了解,BP近期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频频发力:2022年3月宣布未来10年投资10亿英镑推进英国电充基础设施建设,到2030年将该国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增加两倍;今年4月下旬又和澳大利亚充电桩公司Tritium签署合作协议,拟利用后者的充电设施和服务,为BP全球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奠定基础—Tritium将为BP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提供近1000个充电桩。

BP充电业务子公司BP Pulse高级副总裁Richard Bartlett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提供更快速、更可靠的充电服务,并在全球低碳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投建充电基础设施。”

除了电动汽车充电业务,全固态电池也成为传统能源企业最新的投资风口。据日经新闻报道,日本第二大石油石化企业出光兴产已经开始投建工厂,旨在为2024年全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做准备,计划在日本千叶县建立数百吨规模的生产线,产量能满足约1万辆汽车的需求,总投资金额达290亿日元。

挪威国家能源公司Equinor去年曾向美国Solid Power公司投资1.3亿美元,以资助后者研发电动汽车全固态电池,Equinor公司认为,全固态电池可极大地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事实上,业内一直在努力提升电动汽车电池的安全性。根据壳牌和比亚迪达成的新战略协议,双方将在电池性能方面开展研发合作,壳牌将研究如何应用壳牌电动汽车专用润滑油和冷却液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帮助比亚迪进一步节省成本并提升硬件性能。

埃克森美孚也在开发提高电动汽车性能的产品,旨在满足电动汽车对动力传动系统的要求,在延长设备部件使用寿命的同时,让电动汽车在两次充电之间行驶得更远。埃克森美孚表示,电动汽车润滑油需要创新的配方解决方案,才能满足电驱动模块润滑与热管理和电气性能之间的必要平衡,这也是优化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和安全性的基础。

当前,电动汽车制造上下游产业正在聚链成势,并正在依靠创新巩固和扩大产业优势。虽然目前油气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布局还不够广阔,但不可否认,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市场基础,油气企业在新能源产业上将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点击下载PDF

273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4年,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