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沈祝鸣 王添博* 李庆乐* |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北京项目管理公司党群工作部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党委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中国石油辽河油田作为已走过54年历程的东部老油田,面对世界级稠油开发难题,必须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数智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创新,充分激发和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生产力整体跃升,持续实现千万吨级规模稳产的基础更加坚实。

聚焦“强化引领”,坚持在技术创新上向新提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而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创新机制,引领和推动油气产业迭代升级、转型发展。一是致力优化创新生态。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以发展需求和问题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强化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为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当前、引领未来营造良好环境。二是致力强化技术攻关。面向勘探开发主战场、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强化基础研究,发挥好国家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等重点实验室作用,加大非常规、煤岩气、储碳储能等领域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革命性颠覆性核心技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油气绿色开发、效益开发的现实新质生产力。三是致力深化多元合作。加强创新联合体建设,积极与重点大学、科研机构、业内头部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和联合攻关,引进优势技术和产品,深化产学研用,合力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聚焦“培育新业”,坚持在产业创新上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在做优做强油气主业基础上,紧抓国家“双碳”目标战略机遇,坚持先立后破,加快推进节能降耗和绿色转型协同发展。一是坚持统筹兼顾。科学把握“新”与“旧”的关系,坚持“集中式管理、高标准建设、收益率达标、数字化运营”原则,加快战新产业顶层谋篇布局,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用能结构低碳化、供能形式多样化、市场开拓高效化,闯出一条展现辽河特色优势的绿色发展之路。二是加速新能源发展。紧盯集团公司和地方政府新能源新业务发展政策,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统筹自消纳和并网,发展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等新模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持续提升能源当量注入新动能。三是壮大新兴产业。围绕做实辽宁地区“大储能”基地,推进储气、储碳、储能、储热全链条优化组织,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构建辽河特色发展模式,打造辽河新名片。

聚焦“赋能提速”,坚持在数智创新上追赶跨越。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面对油田设备新度系数低、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坚持运用数智技术、打造数智场景,以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变革化解矛盾困难。一是完善平台建设。按照集团统一部署,坚持“价值导向、战略引领、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原则,积极对接大集中ERP项目,通过补齐补强信息化短板,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资源优化、业务集成、组织协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二是助推效率变革。加快推进井站物联网建设,优化实施数智化系统迭代升级,推动生产数据实时分析、生产运行智能调控、经营管理智能决策和精准优化,赋能新型采油区作业区建设,解决结构性缺员等矛盾问题,全面降低员工安全风险,提高劳动效率。三是强化信息共享。数字信息不能地上地下分割、业务与业务之间分离,必须让数据流动起来。统筹推进数据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工控自动化、油藏智能化,加强数据整合分析应用和内部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构筑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数字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聚焦“提升效能”,坚持在管理创新上敢破敢立。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抓住用好深化改革“关键一招”,以体制机制变革疏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与世界一流企业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是优化业务结构。构建以“油公司”模式为主线,结合油田各大业务板块发展规划,推动原有业务转型升级、新兴业务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成为重要支撑,全方位提升公司治理能力。二是优化治理结构。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运营,优化简化制度流程,强化合规管理,切实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持续完善工效挂钩办法,打破旧有关系,推进精准激励与问责,切实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三是优化组织结构。按照改革要求,稳准有序推进机构重组、未上市回购等既定改革事项;抓实亏损企业治理,确保“十四五”末消灭亏损企业。发挥人力资源调剂中心作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大外闯市场和培训转岗力度,提升整体效率。

聚焦“焕发活力”,坚持在人才创新上奋楫争先。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因素,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立足自身人力资源优势,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实现由“人力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按照对内盘活存量、对外扩大增量原则,健全完善员工总量、人才引进等“四条曲线”,构建“1+3+N”工作布局,设立橄榄型规划和人才账本,引导优秀人才向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战新产业等领域集聚,壮大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拓展外部市场,真正让“合适的人干适合的事、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二是加强教育培训。面对能源领域的复杂挑战,精准匹配培养目标、合理搭建成长平台、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完善“培训、练兵、竞赛、晋级”四位一体的竞赛机制,将员工培训与企业战略、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增强培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定向培养“高价值”专项人才。三是激活内生动力。站在保证员工利益的角度,解决好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员工,增强岗位责任心,提升岗位履职能力,打造敢打敢冲、敢想敢干、能打善赢的生力军队伍,绘就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点击下载PDF

269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4年,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10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