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和关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石油石化行业,多次就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石油始终牢记总书记重大嘱托,坚定不移推动石化业务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关键字: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2023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深入了解九江石化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情况,指导我们走好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之路,充分体现了对石油石化行业一以贯之的关心关怀和殷切期望。中国石油第一时间做好传达学习贯彻,制定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石化九江石化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形成六个方面16类措施,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落实落地。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石油始终牢记总书记重大嘱托,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坚定不移推动石化业务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把绿色低碳纳入集团战略体系,坚持“节能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明确“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2023年炼化业务在原油加工量同比增加15%情况下,能耗强度下降7.9%,CO2排放量可比口径同比减少3.6%。落实国家“双碳”战略部署,积极推进CCUS、氢能、生物航煤及终端再电气化,大庆石化40万吨/年、乌石化15万吨/年CO2捕集项目建成投产;华北石化、四川石化、长庆石化等一批氢提纯项目建成投运。加强环保源头管控和隐患治理,制定《无异味工厂创建方案》,如期完成VOCs达标治理。
二是坚定不移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完善“数智中国石油”顶层设计,围绕“业务发展、管理变革、技术赋能”三大主线,开发生产、安全、设备、财务、物资等各领域场景模型,自主研发APS、MES、流程模拟等炼化专业软件,实现对生产数据的深度挖掘、智能处理和关联分析。提高智能工厂建设标准,探索流程工业智能化发展新路径,长庆石化首批通过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评估,建成国内首个5G智能工厂,荣获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称号;独山子石化、广东石化入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揭榜单位。
三是坚定不移加快创新驱动。按照快速突破和久久为功两个层面,加快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现代产业链建设,搭建“十条龙”创新攻关载体,POE中试、ABS无磷无糖环保技术、丁腈橡胶产品系列化等6个方面原创技术取得突破,官能化溶聚丁苯实现工业化生产。大力实施新材料提速工程,打造α-烯烃、茂金属聚乙烯、乙丙橡胶、针状焦等特色优势产品,新材料产量增幅连续两年超过50%。
四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型升级。加快炼化业务从“燃料型”向“化工产品和有机材料型”转变,加强总体统筹把控,2023年中国石油一次性投资建设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广东石化全面建成投产,吉林石化和广西石化乙烯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塔里木二期乙烯项目全面启动。遵循“五有五化五调整”原则,不断适应资源、市场和绿色低碳需要,辽宁地区、黑龙江地区、陕甘宁青地区协同发展加快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为行业推进绿色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做好今后各项工作的“指南针”“定盘星”。中国石油将站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精髓要义,细化切实可行工作措施,推动炼化业务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和化工公司,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油新篇章。
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全力建设“绿色中国石油”。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生产经营全过程,坚持依法合规,加快无异味工厂建设,按期完成环保隐患提标治理,高标准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各项任务。把节能降碳和提高能效作为重要着力点,健全激励约束考核机制,推动用能结构持续优化、碳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成为全球能效“领跑者”和碳中和“先行者”。扎实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抓住转型升级机遇,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碳改造升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吉林模式”,提高转型升级项目绿电比例,通过上下游共同努力,构建形成油、气、新能源新业务“三分天下”格局。
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全面建成“数智中国石油”。牢牢把握智能化发展时代潮流,运用数字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改造传统炼化产业,围绕炼油、化工、营销“三条主线”和事业部、企业、装置“三个层次”提升炼厂数字化率,完成大集中ERP系统全面升级,加大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和自主研发,力争实现产业价值链一体化智能协同和“四流合一”。统筹新建项目数字化交付和现有企业智能化改造,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炼化智能工厂模板,在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中厚植产业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是强化科技战略支撑作用,打造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坚持“四个面向”,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当前、引领未来作用,强化基础研究,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争当炼化新材料产业链链长。精心打造先进的科技研发体系,推动催化裂解等减油增化技术取得突破,润滑油基础油、特种沥青等优势技术实现配套升级,丁基、乙丙等合成橡胶成套技术开发成功并保持国内领先,大型聚乙烯、聚丙烯成套技术、POE、碳纤维、尼龙66等关键自主技术实现工业化。加快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完善“7+3”布局,持续推进新材料提速工程,超前布局合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未来产业。
四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在保持现有炼油能力规模基础上,推进减油增化、减油增特,优化装置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做大石蜡、低硫石油焦、润滑油基础油等炼油特色产品,逐步提升乙烯产能、化工品比例,着力打造产品巨人,完成向“基础+高端”的能源化工材料现代产业转变。持续增强能源资源高效供给能力,推动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担当能源保供“顶梁柱”。

482
点击量
2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4.10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