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来到长庆油田一个刚刚成立不久的作业区工作。在作业区计划组工作期间,有五天一盘库的规定,那时上报产量需要通过电台,信号时有时无。新作业区大规模的产能建设给黄土高原山间中的便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荷,俗称雨天“水泥路”,晴天“洋灰路”。然而,通讯和交通的不便并没有阻挡住油田的发展道路,也没有阻挡住我对学术研究的探索之路,工作之余我拿着从同学处借来的课本和文献研读,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现象开始进行思考。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工作阅历的增加,以及时代的变革,社会、企业和个人都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开始上在职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在单位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在学校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开始了对石油企业管理和油气田工程管理方面的研究。由于身边从事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的专家学者较少,所能接触的面也较窄,因此关于石油企业相关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文献很少,尤其是来自基层实践案例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厂部机关的一个办公室里看到了一本《中国石油企业》杂志,里面文章既有能源政策解读、焦点透视、国际化经营,又有石油企业基层案例和基础工作、制度创新、信息化、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实务方面的相关内容,我如获至宝,认真地阅读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并在第二个月就订阅了《中国石油企业》,这也是《中国石油企业》相伴我成长的开始之时。
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中国石油企业》就一直是我稳定获取关于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研究文献的重要渠道,通过《中国石油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国家对于石油石化行业的政策方针和国际石油产业的最新动态;掌握国家油气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三大石油公司经营管理成果;研读基层石油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典型案例;学习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之处。
《中国石油企业》作为石油企业间学习理论知识、思想创新、实践成果等方面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它既是一本专业性的期刊,也是一本综合性期刊,它承担着总结实践经验、推广成熟模式、交流借鉴学习的功能。基层工作琐碎而繁杂,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涉及基础工作、生产优化、经营拓展,以及人力资源、安全管控、挖潜增效、精益管理等诸多方面。通过《中国石油企业》这个学习平台,我们及时了解其他兄弟单位一些好的做法和取得的经验,给我们工作中的改进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在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于无形中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2002年起,我们结合油田实际及新兴业务企业现状,在油田重组后根据生产建设实际需要,针对新兴业务企业主要业务分散、缺乏战略业务、缺乏特色业务等这些问题,从《动动油田多种经营发展的脑筋》(《中国石油企业》杂志2003年第6期)一文中有关多种经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企业发展方向、核心优势、资源优化配置等诸多的问题,获得了很大启发。通过研究部署,我们从新兴业务企业发展定位和油田公司发展战略的配合、如何实现综合经营规模化、如何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调整经营组织达成战略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新兴业务企业管理走向正规,经营充满活力,并实现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研究生毕业后,因为工作调动,我得以接触到企业中更高更多的层面,同时也积极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和探索,很多时候也是《中国石油企业》给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想法和思路。本世纪初,长庆油田迎来了大发展,油气当量不断攀升。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庆油田,作出了“创和谐典范、建西部大庆”重要指示,长庆油田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满怀豪情迈进新时代,油气当量当年跃上3000万吨,2013年突破5000万吨,如期建成西部大庆。在创建西部大庆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重大管理和科技创新成果,我也有幸参加了《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管理模式》的课题研究工作,形成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其中主要内容为“5+1”合作开发模式实现了优势资源整合,通过实行“六统一、三共享、一集中”,总结形成了“井下节流、中压集气、井间串接、常温分离、二级增压、集中处理”等一整套开发工艺技术,大大降低了开发建设成本,提高了气田开发速度和效益。通过“新观念、新机制、新技术”,扩大苏里格合作规模,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气田产量突破200亿立方米,为苏里格大气区高效开发创造了条件,为西部大庆的建成起到了必要的支撑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也发表在了《中国石油企业》杂志2008年第十二期上,张宝生、严绪朝、马新华等专家进行了点评,并对我们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坚定了我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管理创新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双循环”发展背景下企业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企业实现效益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当中,需要自身发力,更需要学会借力,《中国石油企业》摸准时代跳动脉搏,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也为石油企业管理和资源经济方面的学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阵地。“二十一世纪‘新能源谁主沉浮’,决定了大国的国运如何。看谁能在这伟大的时代先占领新能源发展的制高点,看谁能掌控新能源发展的‘对把控力’,所谓‘对把控力’,就是指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技术、建设和应用规模、使用成本等三大要素。”这是《中国石油企业》(2024年第2期)院士访谈栏目中中国工程院胡文瑞院士对于新能源发展的展望,胡院士对我们今后能源经济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命题,我将力所能及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体系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十余年来,《中国石油企业》一直伴随着我,它与我一起见证了长庆油田成为中国陆上第一大油气田、见证了中国石油建设基业长青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征程。同时,也是我成长过程的一个见证者。在我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选题期间、在我论文的写作中、在我课题的研究中都离不开它。它不但是我生活中一位重要的朋友,更是我学术道路上一位重要的老师。
祝《中国石油企业》越办越好!
(作者系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教授级高级经济师)

264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4.10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