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能源工作被提到重要位置。从 2019年到2023年,能源在政府工 作报告中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 由最初的5处增至如今的14处, 成为名副其实的两会热词。伴随 “能源”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 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能源结构 也在不断优化,成为推动高质量 发展的有效支撑。
今年能源工作重点包括“加 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 开发和增储上产”“推进煤炭清 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围绕如 何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 议题,相关能源企业积极建言献 策,向大会提交多份相关建议。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 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能 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 体系,确保能源安全。目前, 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 电体系,总装机25.6亿千瓦,其 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达 到12亿千瓦以上,占总装机比重 47.3%,新能源利用率保持95% 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到 25%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 化,绿电消费持续扩大,能效水平稳步提升,降碳减排效果明 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 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 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特征是 清洁低碳,大力发展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成为新型能源 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但由于新 能源发电具有较强间歇性、随机 性和波动性,电力系统对调频、 调峰资源的要求更高;风电光伏 等新能源发电呈现出批量分散式 供给,且多在远离负荷中心的西 北地区,提升了电力系统的管理 成本。随着高比例新能源电力并 网,电力系统灵活性及安全性面 临巨大压力。全国政协委员、中 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磊表示,“面对现实挑战,大力推进 ‘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 供给体系建设,以此推动各类资 源的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提升 系统运行效率和电源开发综合效 益。这是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电力系统 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促 进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能源体系是保证国家能 源安全的坚实屏障。我国是能源 消费大国,但油气现有探明技术 可开采储量却仅为36.89亿吨和 63392.67亿立方米,且许多储量 开采成本高昂。数据显示,我国 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达20%,其 中油、气和煤炭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43%和10%。石油对外依 存度过高,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稳定性和能源安全的突出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塔里木油田公司油气工程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洪涛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同时强调‘推行发展方式绿色转 型’。我们要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一手抓深地油气等化石能源的高效开发,保障国家油气供应,一手抓风光电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作为与碳达峰碳中和密切相关的重点碳排放行业,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责任重大。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于能源需求强度逐渐加大,环境污染与碳排放形势日趋严峻,控碳减排压力与日俱增。面临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转换的时代机遇,构建更加多元、清洁、低碳、可持续的新型能源体系成为能源产业实现战略性、整体性转型的当务之急。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新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交替演变,地缘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大国战略博弈日趋加剧,在这个过程中,能源问题无论是作为“因”还是作为“果”,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新的国际局势,我国应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建立以本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为依托、多能互补的相对独立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建立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工业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398
点击量
1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3.3上旬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