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李劲松:深海能源守望者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曲艺 | 作者单位:中国能源传媒集团

编者按

从最简单的清洗甲板做起,依靠手势比划与外国技术人员交流,在“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装备”的困局里卧薪尝胆,砥砺前行。20年的守望,终于守到“深海一号”,守到“四星连珠”。在李劲松与中海油对外合作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中方作业者们身上,映射出的正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从对外合作到完全独立,最终闯出一条自主设计、研发、建造、开采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之路的轨迹。而李劲松们身上那种“苦干实干、精益求精”、“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品格,也正是“爱国 担当 奋斗 创新”的海油精神的真实体现。

“你们要好好干啊,我不希望两年以后在《泰晤士报》上看到崖城13―1气田的火光。”

“你放心,两年以后崖城13―1气田肯定在,而且20年后还会在!不止崖城13―1气田,你看到那些星星点点的渔火了吗,将来那些地方都会是平台!”

上述对话发生于22年前。彼时的李劲松是我国首个对外合作油气项目—中国海油崖城13―1气田总监,在一位外方生产人员离开的前一晚,因着师徒的名分,李劲松前去作别时,师傅“语重心长”地对他嘱咐。“这话貌似祝福,实则不信任。”22年后的李劲松仍清楚地记得当年感受到的那一丝轻蔑。

如今,李劲松已成长为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陵水—崖城作业公司总经理,与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这位威名赫赫的“战将”并肩作战。

2024年2月28日,“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处理平台在崖城海域安装完成,并且和原有的3个油气平台连成一体,形成了我国南部海域首个“四星连珠”海上天然气田生产集群。

星火,颇有燎原之势。“不止崖城,在我国南海海域,平台数量已经从1座发展到接近30座了。”李劲松言语间尽是自豪。

这足以印证,当年那个热血青年带有民族情结的霸气回怼,其实也是对我国南海油气勘探开发前景的自信预判。

更为喜人的是,“深海一号”大气田持续高产稳产,截至2024年5月2日,已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8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80万立方米。

四根立柱、一抹亮黄,南海陵水海域,“深海一号”能源站如钢铁巨人任凭风吹浪打巍然屹立,象征着我国已在世界深海油气开发领域站稳脚跟。

从崖城13―1气田到“深海一号”大气田,李劲松的履历折射出的,正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从对外合作到完全独立,最终闯出一条自主设计、研发、建造、开采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之路。

“越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

圆脸的李劲松戴副眼镜,眼睛不大但眼神透着睿智。话语轻缓,有一股自信自带的松弛感。

李劲松职业生涯的起点便是崖城13―1气田。由于崖城13―1气田是我国首个对外合作的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对英语的要求极为严苛,入职培训长达6个月。“每天一次英语考试,我高考都没那么努力。”有多拼?“一个单词具体在字典的哪一页,同事都能脱口而出!”饶是如此,“上了平台后还是啥都听不懂,最初的交流就是靠比划。”语言还是其次,最令人头疼的是,李劲松学的仪器仪表专业,结果被分配到操作工艺岗。“老外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刚开始我有一个来自美国的师傅,他给大伙安排的活儿,最常见的是洗甲板。我就认真去干,有时半天的活儿1个小时就干完了,师傅会说‘再洗一遍’。”

“接触不到任何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即便是旁观设备修理,关键时刻就把我们支开了。说是让我们去拿工具,实际根本用不上,我们回来,活儿也干完了。”

憋屈!愤懑!不甘!然而这并非李劲松一个人的困境。在那个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装备”的年代,这是海油人面临的共同困境。

能破解吗?李劲松的回答是:“越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砺人。”

这正合了“劲松”的本意—不畏风寒、傲然挺立的松树!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在对外合作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中方作业者们无惧风浪的本色。“白天要工作12个小时,由于平台噪音太大,大家都戴着耳罩,再加上护目镜,每个人的耳朵都磨出了血。”

“中午就给我们30分钟的休息时间,我到现在都没有午休的习惯。”

“晚上就一头扎进资料房,查英文资料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全靠自己摸索。”

“第二天到了现场,就琢磨设备,把前一天的资料跟实物结合起来,弄明白关键技术背后的原理。”

没有捷径,就一步一个脚印地蹚出一条路。打杂也好,跑腿也罢,暗暗蓄的力终究会有大展拳脚的时刻。

渐渐地,李劲松发现英语不在话下了。“都能用英语吵架了。”他打趣道。就连师傅对他的态度也有了改变。“有一天,师傅突然说‘走,带你去干活’,原来是井口控制盘有故障。那是‘禁区’,当年规定中国员工未经允许不能触碰。”李劲松自己都觉得诧异,“他非常耐心地跟我讲了一遍工作原理,是不是觉得我比较实诚?”

晚上跟同事说起这事,“大家目瞪口呆,觉得我在吹牛”。甚至还闹了乌龙,“后来我又被师傅派往井口控制盘进行操作,大家看到后,竟以为我在瞒着老外搞事情。”李劲松忍俊不禁。

不过,李劲松也确实有“使坏”的时候。“后来换了一位英国的师傅,总念叨着‘我是来教你的’,可从没见他教给中国员工啥东西。”这种居高临下的作派,让李劲松有些反感。

“得让他见识见识我的厉害。”李劲松在这位师傅第一次值夜班时制造了一次“事故”,并在师傅手忙脚乱时稳住了局面。

“打那之后,他就不再标榜自己的身份了。”

当然,与老外的斗智斗勇需要建立在全面掌握技能的基础之上。能以最大的诚意获取认可,也靠过硬的本领赢来尊重。此时的李劲松风头正劲。

27岁升主操,28岁升监督,29岁那年李劲松正式成为崖城13―1气田的首任中方总监。不到30岁就扛起了一个大气田的生产运营重任,这项纪录至今在海油系统无人打破。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要时刻保持危机感、饥饿感”

“要时刻保持危机感、饥饿感。”李劲松反复强调。

其蕴含的哲理是:居安思危方能临危不乱,持续学习才会不断进步。有两件事让人印象深刻。

一是平台之上治未病。崖城13―1平台上有个海水提升泵,用于海水跟淡水的热交换。貌似正常运转,但淡水系统出口阀门所暴露的问题,没能逃过李劲松的“法眼”。

“这阀门一直呈半开半闭状态,理论上应该是全开的。”他不解,就去问总监。得到的答复是“设计问题”。

他觉得设计人员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便执着地潜心研究了3个月,最终把阀门给打开了。“长期半开半闭势必会增大损坏的概率,一个阀门40多万美元呢。”

没有止步于此,李劲松同时提交了一份详细的书面报告。“通过数据计算和分析,我发现水下的泵也有问题,建议检修。”然而李劲松极具危机感的推测,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想到,两年以后泵真的断了。“总监第一时间跑来要当年的报告进行比对,果然,判断完全一致。”

锋芒初露,但功力不浅。“能明显感觉到,这件事后,总监对我特别信任。”李劲松蛮骄傲。

二是陆地之上挽狂澜。即便后来调回陆地工作,李劲松也一直保持着思考的习惯。“2008年,在进行一系列分析后,我发现崖城13―1气田的产量不容乐观。若不采取相应措施,有被弃置的风险。召开研讨会时,专家一致认为地下束手无策,只能从地面想办法。”经过6个月的摸索研究,李劲松提出了一种创造性的设想:通过地面压缩机工艺改造实现降低井口回压,从而提高气井携液能力和气田产量。改造4台压缩机转子,降低压缩机入口压力,用地面手段解决井下难题。

方案有了还要想办法筹集资金。“给我5000万投资,还你20亿方天然气,外加延长气田7年寿命。”李劲松用实打实的数据说服了合作方。

事不宜迟。“我们打听到领导的行程后,还去机场‘堵’领导,在大巴上给领导做了汇报。领导当场就批准项目。”

挑战仍在继续。为了挖掘产能,崖城13―1气田前后共经历3次降压生产改造。“多亏坚持了下来,不然就等不到‘深海一号’接入了。”谈及此事,李劲松成就感满满。

当然,这是后话。但崖城13―1气田与“深海一号”的渊源也由此牵出。

崖城13―1气田是1983年在中外合作中发现的,是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中国海油对外合作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见证。”李劲松总结道。它开创了多个先河: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后与西方石油公司签订的第一个石油合同;崖城13―1气田是我国海上发现的第一个千亿方级的气田;我国第一个向香港供气的天然气项目;中国海油首次接替世界顶级石油公司作为世界级大气田的作业者。

此外,对于合同期限、内容等,它也有“破天荒”之举。“比如,它严格规定外方只掌管8年,之后管理权要归中方;再如,它是首个把人才培养列为条款的合同。”李劲松解释。得益于此,一批批中方作业人员迅速成长起来。“‘深海一号’的建设者中有超过一半的技术人员都参与过崖城13―1气田的开发建设。”李劲松感慨,“不得不佩服决策者的高瞻远瞩。”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在决策者的坚持下,崖城13―1气田配套修建了一条778公里长的28英寸海管,向远在700多公里外的香港源源不断地输送天然气。李劲松透露,最初的设计方案是24英寸。“28英寸在当时外人看来完全没必要,成本还高。”可别小看这增加的几英寸,正是有赖于此,如今‘深海一号’的天然气才实现了足额外输。

基于以上不难看出:李劲松的未雨绸缪,又何尝不是对于当年决策者的深谋远虑的一以贯之?

“基础性的工作更要做扎实”

“‘深海一号’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集大成之作。”李劲松如是评价。有多么“集大成”,就意味着有多么“集万千关注于一身”。安全管理更是容不得半点差池。

李劲松坚信:安全管理没有特效药,更多的是日复一日持续性的工作。

“‘深海一号’要做‘标杆’,不能只盯着那个顶端。基础工作同样重要,甚至一些表面看不到的工作,都要必须做扎实,这样‘标杆’才能立得稳。”李劲松打了一个比方:“我们不能到沙滩上去盖一个房子,必须把地基打牢。”这就需要着眼细枝末节。有多细?比如一把扳手。“咱们在家里平时都会使用扳手,但在生产现场,什么样的情况选择什么样的扳手是有很多讲究的。”李劲松说,“对此,我们会让老同志来传帮带。扳手应该怎么选择?怎么正确使用?如果错选了,可能会导致一些什么样的后果?等等。”比如一颗螺钉。“2023年冬天在对深海一号的凝析油储存舱检查时,我们从舱底捡到一个小零件—洗舱作业用的照明灯上脱落的一颗小螺钉。它不到小拇指盖大小,如果被舱底输油泵吸进去,可能造成舱底输油泵损坏,海底的原油无法被抽出,后续的提炼外输环节也被影响。”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深海一号”气田总监李治说,“深海一号至今超1000天的安全运维,离不开所有工作人员日复一日的‘锱铢必较、毫厘必争’。”

李劲松笃信“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扮演这样的角色,它的作用将是助力‘深海一号’走得更远、更稳。”

根基牢固了,收获远不止于此。李劲松介绍,“深海一号”大气田海上作业团队已探索建立起一套深水气田生产运维完整技术体系,解决了深水水下流动性保障等多项对气田安全稳定生产存在影响的行业难题,完成半潜式平台遥控生产改造并搭建数字孪生模型,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深水油气开发领域深度应用,打造深海新质生产力。

回想22年前的那个夜晚,这般昌盛的图景,似一切早有伏笔。“中方完全接替外方是一个标志性的成果,标志着我们从技术管理到装备制造,已具备了独立运作能力。”

于是,同李劲松一样的数以万计的海油人,以瞭望之姿,守望着这朝气蓬勃的南中国海。守到“深海一号”投产,也守到“四星连珠”的实现。

冥冥之中,仿佛一场轮回。从崖城13―1气田,到“深海一号”大气田,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与崖城13―1气田连为一体的“深海一号”二期,一个圆满完美的闭环。

亲历并见证这一切,李劲松感慨:“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运。” 这种“幸运”,不是机缘巧合,而是海油人披星戴月的探索与追寻、刻苦与勤奋。

从李劲松身上,我们得以窥见早期的海油人是如何筚路蓝缕,抱定怎样的决心去争一口气。他们的艰难创业和家国情怀,是端稳能源饭碗,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底气。

“现在比过去要好很多,我能想象到的未来比现在会好更多。”李劲松深谙: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滔滔不绝,必将波澜壮阔。

点击下载PDF

447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4年,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