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创造新价值的新型生产力,具体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科技属性增强、生产方式的“数转智改”变革、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益提升等。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两次提到新质生产力,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实践逻辑,为新时期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更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更强推动传统生产力跃迁升级指明了方向。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载体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经历了一轮又一轮产能扩张,目前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产能都达到或超过市场需求上限,绝对过剩和周期性过剩同时显现。实践表明,长期过度使用强刺激、高投资等宏观政策,只会带来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企业活力下降、产能严重过剩等副作用。对经济发展质量“好”的追求,促进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代表了社会生产力演化中的一次巨大跃升。
几十年来,我国一直稳居石油化工大国地位,化工销售额的世界占比超过40%,全球市场影响力日益增强。论规模,高分子材料也是稳居世界首位,但高性能树脂和高端材料一直是行业短板和弱项。具体表现为通用合成材料,特别是通用合成树脂(如五大通用塑料及聚酯)都处于过剩状态;而高性能材料,如五大工程塑料和特种工程塑料,芳纶、碳纤维、高档尼龙等高性能纤维,以及高性能膜材料等主要依赖进口,个别的高端产品还存在“卡脖子”问题。
产品结构性偏重主要是大宗基础化学品过剩、高端产品和高性能材料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个完整的石油化工产业链,从原材料起始到市场终端大体可分为五个结构层次,越往上层次越高,而我国石化工业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分布于较低端的后三个层次,以纯碱、烧碱、合成氨、氮肥、硫酸、磷肥,以及基本有机化学品和通用合成材料为主,其产能、产量规模都是世界级的,其生产过程中物耗、能耗、排放都远高于精细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
随着我国人口、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强化,“数量红利”正在消失,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要素驱动”模式已难以为继。支撑产业演进的主要驱动力,已转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乘数效应”,这个阶段的瓶颈主要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不足,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石油石化产业链长,其中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多是附加值高、需求紧俏的高端产品,因而延伸拓展产业链,就可以拉升石化产业整体走向价值链中高端,推动产业价值实现几何倍数增长。长期以来,规模经济都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在蒸汽机、电力革命时代,主导生产力是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取向的,尚不存在以协调为取向的信息技术革命,多品种个性化生产是不符合成本原则的。但是随着信息革命改变了游戏规则,范围经济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是今后的发展潮流。对于化学工业而言,这种范围经济也就是精细化工。精细化工包括了功能化学品和特种化学品,这类产品在化学工业的价值链中处于高端,且越是接近终端用户,价值越高。
时代浪潮浩浩荡荡,石油石化行业智能化新模式、新产品、新工艺将相继涌现,持续催生和释放巨大的“裂变效应”。未来,石油石化央企将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双轮驱动,切实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好新时代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顶梁柱”,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石油石化力量。

507
点击量
1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4.03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