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深层油气资源将成为油企博弈新战场

作者:朱昌海 | 作者单位:中新国际能源研究院

一方面,油气消费量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资源劣质化程度却在加剧。 

从油气资源维度分析,我国已进入油气勘探下半场。在原油方面,经过半个多世纪高强度开采,我国易开采油气资源已经消耗殆尽,今后勘探面临的形势将比以往更加严峻。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松辽盆地资源探明率达到72%、渤海湾盆地陆上资源达到55%、鄂尔多斯盆地也资源探明率也超过50%。三大油气盆地在中浅层发现大型资源富集油气田的机会越来越少,资源接替愈发困难。在天然气方面,国内资源劣质化加剧和过高的开发成本直接导致天然气大幅增产难度上升,供应保障能力持续下降。统计显示,全国超过35%的待探明天然气分布于低、特低渗透储层,在新增探明储量中,低品位天然气比例达70%以上,且页岩气、煤层气开发经济性较低,制约其大规模增产。

伴随易开采油气资源渐趋枯竭,油气勘探下半场—深层油气资源渐渐浮出水面,成为我国油气勘探迷惘中的一道靓丽风景。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我国深层超深层资源量达671亿吨油当量,占我国油气资源总量的34%,其中2/3以上分布在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等盆地,且以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为主。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埋深在6000—10000米的油、气资源分别占油、气总量的83.2%和63.9%。如果超深层油气资源实现高效开采,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但深层油气勘探难度远大于中浅层油气勘探。深层油气处于叠合盆地下构造层,地层古老、成岩历史长、多期成岩叠加,成藏历史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多高温高压级盐下封闭体系,地层环境复杂,这些特点都给深层油气规模化动用带来巨大挑战。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针对超深层复杂油气田资源劣质化、探明动用储量品质差、关键技术不配套、原油产能建设成本高、可用建产时间短、钻井工作量大幅增加和敏感区限制增多等诸多难题,紧紧围绕技术进步提单产、管理创新提效率两条主线,形成了四项管理创新成果,3年净增油气产量当量532万吨,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部署,高质量建成3000万吨大油气田。

在超深层复杂油气田高效建产管理创新与实践过程中,塔里木油田公司诸多创新点值得思考和借鉴:一是创新建立“以我为主、联合攻关”的开放式科研体制,大幅提高圈闭、储量、方案、井位、工程设计的研究质量和效率。二是创新提出“方案井位三级审查”联合、分级审查制度,大幅提升各级技术专家参与力度,进而提高产能建设部署水平。三是形成“集中优质资源办大事”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大幅缩短产能建设从部署到投产的周期。四是形成“地质工程经济协同决策”的跟踪管理机制,合理设定经济评价参数,坚持效益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客观评价项目效益,优先实施技术可行、经济高效项目。通过多专业协同,全过程优化,集中动用博孜—大北、富满油田优质资源,整体提高建产效益。

从埋深4500米以深的克拉2气田,到6000 米以深的克拉—克深、博孜—大北气区,再 到储层普遍在8000米以深,甚至9000米以深的 富满油田,随着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掘 进,管理和技术优势将成为油企博弈新战场。 在易开采油气资源消耗殆尽渐成“远去的风 景”的背景下,全球油气企业将围绕深层、深 海、非常规和新能源开采等技术展开全方位竞 争。挺进地球深部世界,鏖战油气全新领域, 谁能拥有丰富的资源储量,谁能拥有锋利的开 采技术,谁就能成为该行业价值链重塑的主导 者、领先者。

点击下载PDF

398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3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6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