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发展及技术进步,向更深、更古老层系寻找油气资源已成为石油公司重要目标。数据显示,全球前寒武系—下寒武统烃源岩生成了468亿桶油当量的探明和控制(2P)常规油气可采储量,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藏油气储量约300亿桶油当量。开发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已成为近10年来全球探明储量增长的主体。
向地球深部进军、拓展深层油气资源,对端稳端牢我国能源饭碗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
“今年已完钻的37口超深井,其中14口井深都超过了8000米。目前,我们油田钻井平均井深已接近7100米,是我国平均钻井井深最深的油田,超深层成为我们增储上产的核心阵地。”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事业部经理段永贤介绍。
深地塔科1井是中国石油在塔里木油田实施“深地工程”探测的重大工程。该井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紧邻埋深达8000米的富满10亿吨级超深油气区。这口井设计井深1.11万米,设计钻完井周期457天。“如果我们能在地下10000米或者更深的地方有新的突破,对缓解我国油气资源的短缺、战略资源接替的落实有重要意义。”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深层岩石力学与石油工程专委会副主任路保平表示。
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一般认为埋深超过6000米地层为深层,埋深超过8000米地层为超深层。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形势总体向好。同时,随着中浅层油气勘探开发程度不断提高,油气发现难度越来越大。有赖于地质理论、工程技术的进步,如今深层超深层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阵地。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达671亿吨油当量,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34%。以塔里木盆地为例,仅埋深在6000–10000米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就分别占其总量的83.2%和63.9%,超深层油气资源总量约占全球的19%。
“我国深层超深层资源潜力大,常规油地质资源量182亿吨,常规气地质资源量33.4万亿立方米,具备发现大型—特大型油气田潜力。近海总体处于勘探高峰前期阶段,石油资源量239亿吨,待探明189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0.8万亿立方米,待探明19.8万亿立方米,是增储上产现实领域。”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谢承祥认为,相比易开采油气资源空间逐年缩小现状,深层、深水、非常规将为我国油气上产提供新领域、新空间。
从储量动用程度来看,根据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油气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报告》,截至2021年,全国探明油田824个,累计探明原油地质储量437.3亿吨(含凝析油);全国探明气层气田295个、页岩气田9个、煤层气田26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1.39万亿立方米(含溶解气)。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开发地质储量255.61亿吨,储量动用率78.41;技术可采储量76.01亿吨,平均采收率29.35%,年产量1.93亿吨。其中,中国石油已开发油田298个,已开发原油地质储量150.5亿吨,年产量1.029亿吨,储量动用率42.14%,标定采收率32.31%,平均储采比11.25。中国石化已开发油田202个,已开发原油地质储量63.63亿吨,年产量3963.15万吨,储量动用率51.68%,标定采收率27.42%,平均储采比9.5。
从勘探开发实际情况来看,深层超深层资源产量和收益率高,但探明率较低,具备效益开发的潜力。中国石油深层超深层天然气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1/3,收益率平均超过30%,是中浅层气田的2.3倍,而探明率仅为13%。以塔里木油田为例,油田日产油气当量超10万吨,6000米以深的产量占比超过52%。一口超深气井日配产可达百万立方米,相当于数十口甚至上百口浅层气井产量,是油气田增储上产的重要增长极。
“我国常规油气资源储量动用程度不低,易发现、易开采储量基本都收入囊中。面对油气资源日趋匮乏且品质下降的现实,中国石化将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放在突出位置,以确保增储上产。”中国石油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石化科技部原副总经理何治亮介绍,我国深层海相油气资源丰富,但海相地层时代老、埋藏深、改造强,进入埋深大于6000米的超深层,挑战巨大。超深层油气资源资料少、品质差,研究团队应用微观结构表征+宏观描述+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了储层描述精度与效率。
2022年8月10日,中国石化正式启动“深地工程”—命名顺北油气田为集团公司“深地工程”顺北油气田基地,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深地工程”命名的油气项目,顺北油气田基地被誉为“深地一号”。中国石化把推进“深地工程”与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紧密结合,在深地油气领域研究及勘探开发上持续发力。除了顺北油气田外,还取得一系列深层油气大发现,成为我国深地油气领域的主力军。
从动态评价结果来看,目前我国油气资源的现状:一是天然气资源潜力大于石油。按照1111立方米天然气折算1吨石油,天然气剩余可采资源量为石油的2倍,未来我国将进入天然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黄金期。二是海域成为油气资源增长最显著区域。其中,渤海海域石油地质资源量较动态评价增长33.4%,富烃凹陷仍将是今后主要勘探方向,环渤中、辽中、黄河口等富烃凹陷斜坡区、中深层构造—岩性领域、潜在富烃凹陷等仍是有利勘探方向。三是老油田新增储量重点在挖潜。渤海湾盆地的大港、华北、冀东、中原等油田,以及河南、江汉、江苏、玉门等油田经历了40年以上的勘探开发历程,油田获得新发现难度大、储量规模小。但老油田仍具有较大潜力,也是我国油气产量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四是新区新领域有望形成接替。老油田新层系和新类型(如致密油气)、西部盆地的新区和海上的新区、新层系有望形成重要的勘探接替。
未来我国油气资源接续发展的趋势是:持续推进老油气田开发,以稳定甚至增加油气产量;持续推进陆地深层、海域深水勘探开发,不断获得战略新发现;持续推进非常规油气一体化勘探开发,实现规模效益、增储上产。这些领域存在关键勘探开发技术瓶颈,要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破解石油工程“卡脖子”技术,增强资源接续能力。

445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3.7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