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数字化转型持续释放“裂变效应”

作者:本刊评论员 | 作者单位:

利用三维建模和数值模拟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可以立体清晰地呈现石油在油层中的分布位置;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精细刻画,可以把地下千米油藏搬上屏幕;创新“体积压裂”,可以在致密岩石中打通油气“渗流通道”,变“羊肠小道”为“高速公路”……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一项项创新成果、一个个应用场景令人应接不暇,展现着数字石油技术的广阔前景。

数字化转型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面对数字革命和能源转型加快推进的新形势,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撑,油气行业与数字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20年集中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我们已经建成应用了涵盖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综合管理、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的80个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化从分散向集中、从集中向集成的两次阶段性跨越。”中国石油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指出,中国石油将利用自动感知实时采集油气产业链运行数据,利用全面互联广泛获取内外部数据,运用数字化技术持续优化业务执行和运营效率,“十四五”末初步建成“数字中国石油”。

历经多年实践探索,中国石油上游信息化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遵照中国石油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和上游“两统一、一通用”蓝图,建成应用了A1、A2、A5、A6、A8、A11、D2等7个统建系统,各油气田根据自身特点开发了一系列典型应用,建成了从作业区、采油气厂、油气田公司到股份公司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基本覆盖了勘探开发的核心业务和关键环节,所释放的“裂变效应”前所未有。以长庆油田为例,2007—2022年该油气产量增长3倍多,从2000万吨级到6500万吨级,创中国油气田年产油气量最高纪录。但同期油田用工总量反而从7.9万人降至6.7万人。两组数据背后,折射出油田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数字化转型持续释放“裂变效应”,为能源央企数字化转型汇聚澎湃动能。顺应数字化发展大势,中国石油下好先手棋,“数智石油”建设底座不断夯实。 

—油气生产领域累计建成各类数字化井19.4万口、站2.02万座,约占中国石油井、站总数的68%和78%,其中长庆、塔里木、西南、大港、青海、冀东等10个油气田基本实现全覆盖,初步实现了数字化、可视化、自动化。长庆油气田数字化覆盖率达96.7%,场站无人值守率达80%以上,国内最大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呼之而出。 

—炼化领域将数字化智能化贯穿设计、建设、新产品开发、产品营销、技术支持与服务等全过程,全面增强企业动态感知、协同优化、预测预警、科学决策等能力,积极培育和构建国家、社会、企业、客户等共同价值分享的绿色生态价值链体系,实现企业卓越运营目标。除在长庆石化、独山子石化、四川石化、大连石化等基本建成智能工厂1.0外,国家示范工程—榆林和塔里木乙烷制乙烯项目、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在建设之初就固化智能基因,以智能化技术应用持续聚能催裂变。 

—截至2022年底,中国石油销售板块已实现了信息系统对成品油产供销、市场、客户服务等业务的全覆盖,“油卡非润气”、业务和财务、线上和线下有机融合,为销售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打下坚实基础。加油站管理系统3.0建设项目重点突出数字化转型、差异化营销、精细化管理,打造智能化营销和面向用户的数字化运营服务平台。油品智能终端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开放式体验场景,赋能新零售时代美好生活。

时代浪潮浩浩荡荡,数字经济已进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新阶段,中国石油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化新模式、新产品、新工艺将相继涌现,持续催生和释放巨大的“裂变效应”。未来,中国石油仍将扎实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数字中国石油”成为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点击下载PDF

490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3年,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3.10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