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中亚峰会上指出,“横跨天山的中吉乌公路,征服帕米尔高原的中塔公路,穿越茫茫大漠的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就是当代的‘丝路’”。这一论断不仅是对中国与中亚能源战略合作重要性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中油国际管道公司的强大激励与鼓舞。作为连接中国与中亚、缅甸能源动脉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中油国际管道公司始终以“保障能源安全、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将“当代丝路”精神融入每一条管道、每一项工程。中油国际管道公司负责运行的西北、西南两大能源通道,累计年油气输送能力突破1亿吨油当量,既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又通过创造就业岗位、带动税收、援建公益项目等方式,深化了中国与中亚、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互信与经济融合,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设施联通、规则融通、民心相通的典范工程。
夯实能源通道核心功能 保障管道安全高效运行
作为兼具国家能源公司与国际能源公司双重属性的企业,中油国际管道公司始终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根本使命,以“构建全球能源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在跨国能源通道建设与运营中肩负央企的政治责任与历史担当。近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将“海外油气业务、贸易保供、跨国战略通道”推进并列部署,公司聚焦跨国油气管输核心业务,强化调控、优化运行、调节管存,加速业务架构调整,稳步推进在役管道改扩建工程,探索上下游管输业务延伸,持续增强保供韧性与可持续发展潜能,推动能源通道从“物理连接”向“价值创造”跃升。
面对跨国管道“跨多国、分段运行”的复杂特性,公司构建“以本部调控中心为核心、过境国调控中心为支撑”的多国调控体系,统筹协调油气管道上下游四国多方利益格局与运行调控困境,确保应输尽输。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我国北方地区天然气需求激增的寒潮期,公司依托在线仿真系统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对中亚ABC线、哈南线及原油管道的全链条监控,动态调整运行参数,保障供气平稳可靠。在乌兹别克斯坦多气源管理模式优化中,公司推动“气源—管存—需求”动态平衡机制落地,高效签订管输协议补充气源,自主完成新气源接入投运,统筹资源协调与市场需求,构建跨国资源统筹的“智慧中枢”,推动跨国调控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切实提升管道运行效率。
跨国协调机制是公司调控体系的重要支撑。中油国际管道公司将安全、可靠、高效作为基本运营原则,围绕跨国调控、运维、抢修三项核心业务,适应复杂地缘政治局势和商务法律环境,构建完善以专业性为特征的运行管理架构、以国际管道调控中心为核心的多国调控体系、以“四国会”为代表的多边及双边协商协调机制,明确供输气及维检修计划,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共享与检修步调统一,切实增强油气进口产业链上下游、国内外整体协同。2024年,中亚天然气管道跨国协调机制升级,与集团智能运营中心联动开发在线仿真系统,调控响应速度提升40%;修订中缅协调会章程,首次邀请国家管网等4家国内单位参与,打通全产业链协同“最后一公里”。在历年国内冬季保供季,公司充分发挥区域协调机制作用,灵活配置中亚天然气管道上下游气量,2023—2024年向国内输送天然气占中国石油集团冬季总销量的14.8%、进口天然气的41%,“首道屏障”作用充分彰显。
在完善协调机制的同时,公司以数字化赋能为突破口,推动跨国能源通道迈向智能化运维。在“丝路智控”智能调控模块中,3000余个管道参数实时回传,人工智能预警模型将气源波动应急处置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EAM系统深度应用推动关键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SPIS系统优化结合多元智能感知终端监测技术,开展管道效能评价,确保本体安全。运维管理方面,公司构建“1248”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核心设备千小时非计划停机率持续优于国际水平;依托“6515”管道完整性管理新体系,完成内外检测及防腐层修复,安全性显著提升。通过深化预测性维护策略、推广预防燃机进气滤芯结霜改造等技术,全面提高自主维护能力;建立“三维设备管理架构”(技术、管理、经济完整性),打破管理壁垒,实现本部与合资公司标准融合。通过对标国际先进模式,推进区域化专业化运维机制,系统梳理关键备品备件国产化替代路径,分步骤缩小与国际标杆差距,构建覆盖技术、管理、资源的全链条保障体系,以数字化与国产化为支点,夯实跨国能源通道的安全高效运行基础。
为夯实运行基础保障,公司以风险防控为底线,构建覆盖全链条的QHSE管理体系。从缅甸曼德勒7.9级地震后的快速响应,到中亚地区复杂地缘环境下的常态化预警,公司通过“风险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闭环机制,将“隐患即事故”理念贯穿于每一处站场、每一条管线。通过“1+9+N”应急预案体系与“四防”设施升级,公司在极端场景下实现72小时内安全评估与快速恢复,保障管道零中断运行。
公司始终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落实中国石油集团党组部署,探索“多国多方”“企业共同体”发展模式,推动技术标准互认与跨文化融合。累计推动150余项中国标准在海外项目国落地,开展中国文化走进马德岛、哈萨克斯坦“四国会”文化交流、中乌艺术家创作交流等“心联通”品牌活动,深化沿线国家友谊。通过绿色发展、民生改善、合作共建的协同实践,塑造中国石油良好海外形象,生动践行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民心相通“心联通”的要求。
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向国内输送油气当量接近全国一年的石油消费总量,能源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增强。西北、西南油气通道在保障国内油气供应的同时,成为沿线国家的重要能源基础设施。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以“当代丝路”精神为指引,持续强化能源通道核心功能,为国家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油国际管道公司力量。
以“四个管道”为引领 打造能源合作新典范
能源合作不仅是经济合作,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各国能源政策沟通,打造平安管道、绿色管道、发展管道、友谊管道。中油国际管道公司始终以“四个管道”为核心,将能源通道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融合,深化国际能源合作。
以“平安管道”筑牢安全防线。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以“零事故、零污染、零缺陷”为目标,构建融入“四全”“四查”“四个坚持”的QHSE管理体系。在缅甸的安全高风险地区,三级立体式信息研判机制通过整合多渠道信息资源,实现了对管道周边安全态势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研判。配置的反无人机设备有效防范了无人机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为管道运行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在中亚应对一些国家出现的严重洪灾时,中油国际管道公司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险队伍奔赴受灾现场,争分夺秒开展救援和修复工作。在中哈天然气管道项目铁路穿越换管作业中,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和紧迫的工期要求,项目团队精心策划、科学施工,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彰显了公司在应对复杂挑战时的强大实力。
以“发展管道”拓展合作空间。中油国际管道公司统筹贯彻扩大进口通道供应能力、稳固多元化供应格局的部署,扎实推动新项目前期工作;2024年,中油国际管道公司完成哈南复线可研报告编制工作,推动中哈原油管道扩建项目落实,为“十四五”末实现油气进口多元化奠定基础。同时,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以构建“X+1+X”市场格局为契机,优化管输费分级分类管理,提升产业链竞争力,2024年实现合资公司股东动态投入回收率突破100%,为中国石油集团海外投资效益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公司以开展选拔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端管理人才的“珠峰计划”、引进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英才计划”、为项目所在国培养本土油气人才“丝路计划”为载体,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公司,有效促进了项目所在地人力资源的发展。
以“绿色管道”引领低碳转型。公司以“双碳”目标为牵引,通过技术升级、能效提升、新能源替代等举措,推动能源通道向绿色化、智能化迈进。在哈萨克斯坦,公司组织专业团队深入调研当地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结合管道运营的实际需求,制定了详细的风光电替代方案。在缅甸的仁安羌光伏供电站建设过程中,公司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用电需求,采用先进的光伏技术,不仅实现了站场的“零碳”运行,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清洁电力,改善了当地的能源供应结构。通过发布《低碳发展行动计划》,公司明确了绿色转型的路径和目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以“友谊管道”深化民心相通。能源合作是民心相通的桥梁。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以“文化丝路”建设为载体,推动“同心圆”文化体系融入合资公司管理,通过文化交流与属地化实践促进合作国与中国的友好互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属地国文化交流。2024年,在“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公司3项案例获奖;在哈萨克斯坦推进“丝路驿站”文化品牌建设,并获评石油石化行业企业文化与品牌优秀案例一等奖;在乌兹别克斯坦推动“中文工坊”项目落地,通过组织语言学习和技能培训,助力当地员工提升中文沟通能力,同时组织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培养了一批熟悉中国文化和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缅甸,公司通过中国影视剧传播品牌影响力,以贴近当地受众的方式传递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责任理念,拉近了与当地民众的距离。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为能源合作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也为构建“一带一路”能源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文化动力。
以“创一流”目标为核心 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国际化管道公司
中油国际管道公司锚定“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国际化管道公司”的愿景,以“创一流”为核心抓手,围绕规模实力、综合效益、管理效能、团队职业化等维度,推动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连续三年获评中国石油集团“先进集体”,合资企业股东动态投入回收率突破100%,为中国石油集团海外投资效益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公司以“三个转变”为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从“世先”向更高水平“世先”转变,公司锚定以高水平“世先”推进世界一流水平国际化管道公司建设,系统规划“两个阶段、各三步走”战略路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抓手,推动管理升级,深化股权管理主线,优化公司制度建设、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配置,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台阶;二是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以“一国一策、一项目一策”为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益;三是从公司本部“创一流”向合资公司“主战场”转变,构建“公司本部战略引领—国别公司区域支撑—合资公司业务驱动”的“创一流”机制,2025年,公司将推动“创一流”向合资公司延伸,形成指标体系、对标平台、动态管理的闭环机制。
以“四大专项提升行动”为抓手,破解发展难题。为实现“十四五”目标,公司围绕成本控制、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领域精准发力,实施“四大专项提升行动”,以系统性解决方案破解发展难题。实施成本控制专项提升行动,推进设备国产化替代、自耗气优化、维修费用管控等工作,通过“金点子”征集、采购成本优化等措施,实现采购综合成本下降;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提升行动,公司围绕智能管道、绿色低碳、数智化转型三大领域,明确“1335”科技工作思路,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实现新的突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智能管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动国产电驱压缩机、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技术落地,启动25项科研攻关,取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中哈天然气管道完成关键设备国产化大修,中缅管道上线一站式管理平台,打通全业务数据链,打造“数字丝路”标杆;实施绿色低碳专项提升行动,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推动风光电替代、余热回收等技术应用,探索新能源与油气管输业务融合的“小而美”项目;实施数字化转型专项提升行动,通过加快“丝路国脉”平台建设,办公效率提升20%,数据共享率提高20%;中缅管道公司深化“数字丝路”平台应用,推动数据跨境传输与治理,构建“零信任”网络安全体系,确保全年无重大网络安全事件。
从“当代丝路”到“世界一流”,中油国际管道公司始终以“丝路精神”为指引,将能源通道建设与国家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公司将以“四个管道”为引领,以“创一流”为目标,以“三个转变”为路径,以“五大专项提升”为抓手,在“一带一路”高地上书写中国石油的辉煌篇章,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国际管道力量!
(作者系中油国际管道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42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7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