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开始倡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及2015年《巴黎协定》,到2021年格拉斯哥COP26,都是基于通过控制全球碳排放,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减缓地球升温速度。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带来严重的碳及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所以全球气候治理要求,增加使用清洁能源,而COVID-19导致各国经济至今尚未完全恢复,近两年俄乌、巴以冲突演变到中东、叙利亚等区域冲突加剧,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美西方对俄制裁,尤其是油气出口及价格限制,导致欧盟天然气和原油进口成本剧增,由地区冲突外溢导致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及粮食短缺等叠加效应,使国际关系割裂,全球变暖控温1.5℃基本难以实现。因为要求各国低碳发展,消减化石能源消费,加大可再生能源消费,鼓励发展氢能等新能源的利用,需要大规模投资,目前尚有巨大资金缺口。近几年电动汽车的发展迅速,对汽柴油的消费替代效果明显,能源转型的进程处于艰难的曲折推进中。2023年一些国际大石油公司踩了刹车,继续扩大油气投资及生产,并调低低碳领域投资目标,更加务实。包括全球煤炭生产,从2021年至今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多个能源消费大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仍然居高不下,成为绿色转型的关键阻力。本文讨论如何解决我国能源转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能源转型的质量,提出更加积极迎接碳双控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能源转型的本质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撑因素,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我国新型能源体系,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所以能源转型的本质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由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转为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国都从自身能源安全实际出发,走稳步积极的路线,导致能源转型成碎片式发展,难以达成一致的目标。我国1979年开始推进节能减排,以双碳为目标,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坚决维护巴黎协定,发布了《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提出倒逼能源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能源消费转向可再生能源发展,尤其是电动汽车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国家层面的碳中和目标及路线图出台,包括资金支持等政策层面,正在形成良性循环机制。经济高质量发展追求下,不再以GDP增长率作为唯一考核指标,但今年依然完成了5%的增长目标,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的稳定器。
二、能源转型的“矛”
以IEA提出的2050净零排放路线图,想要实现其目标,需要未来90%的电力来源于可再生能源;IRENA发布《世界能源转型展望》,呼吁各国加大可再生能源、氢气及生物质能投资,到2050年需要的能源转型累计投资增加到120万亿美元,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重提升到能源总量占比的40%,每年总量增加2倍,坚决取代煤电,逐步淘汰化石能源资产;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EUETS)是全球首个碳排放交易系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经稳定运营,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Fit for 55”一揽子温室气体排放计划推出《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I)、《欧盟航空燃料管理法则》规定了SAF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混合使用目标、《欧盟船舶燃料管理法则》提出来降低船舶能源温室气体强度目标等;还有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到29会议议程等均对应对气候危机,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化石燃料生产,扩大减排投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协商重点。同时北欧国家能源转型速度相对较快,中国和巴西转型成效显著,部分业绩突出的大跨国公司,主动积极投资能源转型,都成为支持能源加速转型的正向力量,此为全球支持能源转型的“矛”。
三、能源转型的“盾”
2023年COP28会议上,占全球石油产量40%的50家石油公司签署了《石油和天然气脱碳宪章》,表示了他们积极参与能源转型的态度,各国际大石油公司及国家石油公司,大部分都高调推出了自己的能源转型相关战略及目标,纷纷制定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压缩甚至停止油气投资,看上去符合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方向,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很多石油公司,则继续坚定投资油气,不重视可再生能源业务发展。到2024年,基本上所有的石油公司能源转型态度趋同,就是保留油气市场份额,但事实是油气投资又开始增加,在避免减少油气盈利的基础上开展减碳技术及业务发展,注重CCUS、氢能和生物质投资方向,走稳健能源转型之路。最新的世界石油展望报告预计,全球石油需求将从2023年的1亿桶/天,增加到2050年的1.2亿桶/天;消费量将从50亿吨上升到60亿吨,意味着今后每年石油需求量一直保持增长。最近中国主要的石油公司纷纷发布能源展望报告,预测2050年中国的能源结构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基本在35%—47%到65%—53%之间,反映了油气公司对清洁能源转型三步走的步子,调整回油气稳定的路线上;还有与油气产业链相关联的众多利益相关方,都对较激进的转型不支持,这与之前很多激进机构预测,到2050年化石能源需求低于15%—20%的观点相去甚远,此为能源转型的“盾”。
四、如何破解能源转型的瓶颈
尽管我们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乃至风电等多领域正走在较为领先的市场发展道路上,但是通过与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投资领域的对比,可以发现我们注重市场效果,而发达国家相关能源转型投资到新技术等方面,比我们多得多,可能几年之后他们的技术成果效应出来后,我们的劣势将会显现。我们还有煤炭在一次能源比重中占比较高的问题,最近三年由于诸多因素造成煤炭产供销从全球看都是一直在增加的,是为保障各自经济发展之所需而为,其中我国增加最多,如何平稳去煤是一大瓶颈;第二个瓶颈是关于储能,从接替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看,目前新能源尚不具备直接条件,如果储能效率解决好,则可再生能源的主体能源地位确立将成为可能。2024年11月公布的能源法,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还有能源产业及市场相关法律法规需要继续完善。对于突破瓶颈,顺利实现可再生能源主导的能源转型,可从下面的逻辑关系入手解决。
2021年发改委出台《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目的是促进节能降耗,管控一些高能耗高排放项目,推动用能指标市场化交易,提高单位GDP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但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到今年四月国务院通过《2024—2025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体系工作方案》的出台,旨在同时解决气候治理和能源短缺两个目标,控制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将使一定时期内区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其单位GDP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考核。逐步成为碳税和碳交易制度设计的支撑。在此背景下,能源转型过程中需要能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发展能源绿色生产力,这就是能源行业的新质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持,我们正在构建的新型能源体系,就是以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为核心、未来形成光伏加绿氢产业接替的,低碳发展的新型能源产业体系,包括氢氨醇一体化等新兴能源相关产业,将为能源转型带来新的活力,这个过程中由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加持,必将为未来的能源转型带来新的机遇,逐步形成以市场驱动的企业主动拥抱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的局面,从风光电及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经验看,当市场出现盈利性投资机遇的时候,资本将主动投入,市场驱动效应显著。民营企业为什么热衷电动车与光伏产业,根源在于行业前景看好,可观利润可期,加之政策利好、成本降低,企业可拓展多渠道盈利,吸引大量民营资本涌入技术突破促使电动车生产效率攀升、成本受控,售价与利润空间诱人。从前期投入电池研发、布局超级工厂,现靠规模化生产与品牌溢价盈利颇丰,行业产业链成本降低,引得同行纷纷跟进、追加投资。同时,民众作为消费主力,对价格成本敏感,影响着新能源产品走向,相比传统燃油车,电动车使用成本优势突出,日常通勤电费仅为油费几分之一,保养少、费用低,长期支出减负明显。
“买得起、用得省”,民众购车愈发倾向选择新能源汽车,为产业注入动力,形成投资、消费协同促进的良性市场驱动循环,则能源转型中的“矛”和“盾”自然就可以相向而行。

251
点击量
2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1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