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能源友谊构筑“一带一路”合作典范

作者:薛子文 李志涛 | 作者单位:

“二十年来,中哈原油管道合资公司(简称:合资公司)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哈两国油气工业,拓展原油进出口渠道,保障原油购销安全,加强两国间经济和政治关系,为带动管道沿线地区开发、推动‘一带一路’中哈能源合作做出了艰苦努力和卓越贡献。”在7月25日举行的中哈原油管道20周年庆典上,合资公司总经理田爱民如是说。

中哈原油管道是中哈两国合作建设的第一条管道,也是中国陆上第一条跨国原油管道。投产以来,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圆满完成历年原油运输任务,得到中哈两国领导人高度肯定,成为中哈两国合作友谊的桥梁,被誉为“丝绸之路第一管道”。

开辟通道促进中哈原油贸易

哈萨克斯坦石油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平稳,拥有田吉兹、卡沙甘、卡拉恰甘纳克等大型油田;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更多石油资源,市场广阔、需求量大。油气供需匹配、经济高度互补和地理相邻使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形成天然的能源合作条件。

经过中哈两国政府、国家石油公司等多方研究推动,2004年7月合资公司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注册成立。按照“分段建设、分步实施”原则,2006年7月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建成投产,达到1000万吨/年输油能力。经过攻坚克难、接力建设,截至2013年年底,中哈原油跨国管道达到2000万吨/年的设计输油能力。

哈国施工现场,冬季气温降至零下40℃,冻土层近2.5米深,夏季气温高达40℃,沼泽地段融雪后遍地泥泞,大型设备无法进入,中国境内阿拉山口段秋冬季狂风肆虐。此外,管道路由经过数百公里的沙漠段和无人区,毫无社会依托。在建设过程中,合资公司采用国际通用的“PMT+PMC+TPI+EPC”管理模式,制订合理施工计划,以制度约束确保工程质量,以工程招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克服外部环境、施工组织、项目管理等各类挑战,15个月完成960公里一期管道建设,创造出跨国原油管道建设的奇迹。

中哈原油管道全线总长2800多公里,横贯哈国东西,开辟了哈萨克斯坦原油向中国出口的稳定通道,形成了哈萨克斯坦原油西、北、东三个方向出口的新格局,实现了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的有效对接。一方面将哈国中西部油区的原油出口中国,保障西部独山子炼厂、乌鲁木齐石化、玉门炼化、四川石化等西部炼化企业生产需求;另一方面连接哈国中西部油田和哈国东部巴甫洛达尔炼厂、哈国南部奇姆肯特炼厂,成为哈国国内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

管道运输涉及上游多个油田、下游炼厂、跨国计量交接等多方,利益相关方众多,各方面诉求不同、协调难度大。

管道投产后,合资公司强化运行协调,建立了管道输油生产调度协调机制,保障上下游信息通畅;及时汇总生产调度信息,分析上下游影响输油因素,科学合理规划管道月度输油工艺方案;对管输计划和实时管输量进行比对,适时调整管道运行模式。挖掘油田生产和销售潜力,多渠道协调可出口中国的潜在供油商,协调供油商总数达到32个,圆满完成历年输油任务并抓住机会增输。

2022年,受俄乌战争影响,哈萨克斯坦原油向西出口通道—里海管道联盟(CPC)输油管道停输,给哈国西部油田带来很大生产压力。中哈原油管道合资公司敏锐抓住这一契机,立即推动上游油田向中哈原油管道增输。经过与上游油源方等相关方大力沟通协调,推动了增量输油合同签署,顺利实现了增输。此举既缓解了上游油田生产压力,也实现了增加向中国出口的“双赢”,当年输油总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创新发展提升管道运营质量

“合资公司始终致力于通过不断提升生产效能、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工艺等方式来保障管道设施高水平、稳定、可靠运行。”合资公司第一副总经理勒兹耶夫介绍说。

中哈原油管道目前已建成投产18年,管道本体安全风险日益凸显,运维成本日渐上升。为提升管道完整性管理水平,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合资公司引进了ROAIMS资产完整性管理系统,采用先进工艺新型材料,及时开展内外检测缺陷修复,取得了良好的风险防控效果。在管道巡线检测方面,逐步引入无人机遥感监测巡线、泄露检测和光纤预警系统等综合检测手段,全方位识别管道沿线地表风险隐患点。

合资公司以数字化提升管道管理水平、延长管道生命周期。但对于在役18年的老管道,设备老旧、技术标准参差不齐,SCADA、视频监控、泵效监测、光纤预警等系统升级改造,每一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2017年开始,合资公司从完善基础网络入手,先后完成跨国信道互通、视频会议互联、自动化控制及通信系统升级改造等,实现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替代。在此基础上,利用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完成了内外检测、空天遥感、维修维护等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构建管廊三维立体模型,提升管道线路风险预警管理水平。截至2023年底,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改造,合资公司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管道全局动态感知能力,有效支撑了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站场运行管理是管道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合资公司所辖管段有6座输油站场,泵机组、阀门、仪表、供电、消防等工艺设施种类众多,夏季高温、冬季酷寒。针对不同季节风险特点,合资公司实行风险分级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严格落实线路及场站安全运行保障措施,及时对设备设施维护保养,消除各类隐患。尤其在冬季保供期间,持续开展输送油品凝点、管道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和极端天气等监测预警,加强线路巡护和应急值班,确保了管道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与完好率。

安全是管道的生命。中哈原油管道合资公司按照国际标准,持续提升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目前已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劳动保护管理、能源管理四项ISO管理体系认证。实行直达基层、通达现场的安全监督垂直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双重预防机制,把事故预防的关口前移。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以贴近实战化的方式,连续16年在中哈两国境内举行年度应急演练,夯实了“两国三方”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经过合资公司中哈方团队的持续努力,中哈原油管道投产以来实现了“零伤亡、零事故、零污染”的HSE优良业绩,连续18年安全运行无重大事故。

履责担当实现合作共赢

合资公司践行合作共赢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中哈方股东、社区民众、承包商、上下游各方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在运营过程中,合资公司以价值管理为导向,通过对管输量、管输费、技改投资、股东回报等多个维度的综合分析,构建起合资公司一体化长周期决策模型和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用全面预算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单位完全现金管输成本持续走低,有效促进了合资公司高质量发展和各方共赢发展。

中哈原油管道的建设运行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中哈原油管道合资公司是哈国重点纳税企业之一,同时为哈国当地创造长期就业岗位1400余个。建设运行过程中,合资公司每年产生大量建筑施工、设备维护、配件采购、安保服务、后勤服务等采购需求,采购额多达数千万美元。目前,这些合同均由300多家哈国本土企业或在哈国注册的国际公司承揽,极大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合资公司还把属地人员培养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每年选派优秀属地化员工赴中国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施工建设队伍。合资公司运行部高级主管巴尔肯曾参加今年5月组织的首期属地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他表示:“我们公司是建立在‘包容、合作、共赢’基础上的哈中两国合资公司,希望能为两国间的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合资公司致力于打造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二十年来,积极向低收入居民、孤儿、老兵等群体开展社会援助,共计组织慈善援助、物资捐赠、洪灾捐款、环保等各类社会公益活动30余次。中哈双方员工尊重彼此文化,每逢哈国纳乌鲁斯节、中国春节等两国重大节日,均精心策划举行联欢,增进中哈方员工友谊。今年4月,合资公司与阿拉木图市阿基玛特区生态部联合开展植树活动,种下了数十棵象征着中哈合作友谊的苹果树和樱桃树。

合规运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建设期、试运行期和运行期,合资公司参照当地法律法规和赤道原则等要求,针对原油泄漏、河流穿越、环境保护、废物利用等,分别系统编制了环境保护制度和应急反应预案,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2010年合资公司肯基亚克—库姆科尔段管道建设获得了由融资银行颁发的符合赤道原则相关证书。

作为“一带一路”中哈能源合作的“桥头堡”和“排头兵”,20年来中哈原油管道高质量完成了中哈两国政府交付的任务,在促进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促进了两国民心相通,成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

点击下载PDF

553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4年, 第8期
刊出日期:2024.08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