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普光气田绿色发展新途径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张迎亚 | 作者单位:

踞守“川气东送”工程龙头,立足被“红军训词”所感召的深厚沃土,自诞生之日起,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普光气田就把“绿色”二字沉淀在基因里、刻写在旗帜上,通过“深耕”存量、厚积“增量”采掘清洁能源,持续革新技术、做细管理,守护绿水青山。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绿色能源、绿色技术、绿色管理,共同汇聚成了普光气田的“绿色发展”新途径,气田连续8年获评“四川省环保诚信企业”,环保水平始终处于行业领跑地位。

采掘绿色能源 “一方方”铺就“千亿”征程

6月12日清晨,普光气田102集气站站长吴忠超全副武装,开始巡检装置区内在生产的4口单井。对其中的普光2011─5井,他总是格外“偏爱”。

普光2011─5井,是整个普光气田累计产量最高的“宝贝”单井,连续安稳运行5000多天,却依旧“筋强骨壮”;接近45亿立方米且仍在稳步增长的总产量,每天都为至少70万个家庭送去温暖和光明—这样的亮眼表现,让这份“偏爱”变得十分合理。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能源的自主可控,和环境的清洁美丽,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处理的一对重要关系。然而,这条为“国之大者”星夜兼程的漫漫长路,中原普光人走得并不轻松—

时光倒流回2003年7月30日,普光1井喜获高产气流,普光气田横空出世。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海相高酸性气田,世界第二个百亿方级特大型高含硫气田—被众多“光环”笼罩的普光气田,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但随着开采寿命延长,昔日的“光环”不再夺目,中原普光人亟需再创辉煌、续写荣耀。

勘探工作者首先挺身而出,风餐露宿搞地震,火眼金睛细踏勘,不厌其烦建模型,抽丝剥茧深钻研,一些此前没有认识到的层系和区块“重见天日”、重焕生机,通过勘探“开路”、开发跟进的“滚雪球”式拓展,加入了上产洪流。

基于老探井老君4井的地质认识,2022年11月,老君区块投产,目前,仅块内3口单井的日产气就达到145万立方米,可谓“小而肥”,成为支撑气田长期稳产的最大“潜力股”。2023年7月,普光气田首座“井工厂”—普陆页1井组投产,该井组同样是在老探井普光12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前累计产气超千万立方米,成为支撑稳产的另一块现实阵地。

“就像人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目前,占气田总产量超过90%的普光主体、大湾区块‘基本盘’,正以每月10万—20万立方米的速度递减,如果‘不搭理它’,这种递减只会更加剧烈,更让人‘夜不安枕’。”勘探战线“穿云破雾”,普光气田开发管理部监测科技室主任胡杰的直言,则传递出了气田开发工作者的紧绷神经和承压状态。

他们一方面“透视”地层、更新认识,针对被水淹、或“先天”物性不好的井区、储层部署开发调整井,让“死去”的储量重新“活过来”;2024年“上马”的各类新井数量超过了此前6年新井数量的总和。一方面精准实施“一井一策”,通过井筒溶硫、流程清洗、空穴射流、机械刮硫、排水采气等“医疗手段”,让“基本盘”内的产量“主力军”气脉通畅、活力满满。截至5月底,气田综合递减率依旧平稳控制在10%以内。

2022年1月23日,普光气田累计生产井口气突破1000亿立方米;2023年3月25日,气田累计生产井口气突破1100 亿立方米;2024年5月29日,气田累计生产井口气突破1200亿立方米……

在如今的普光气田,“千亿立方米”已成为嘴边的流行语、工作的度量衡、未来的新航标,指引着中原普光人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革新绿色技术 “一克克”减排远优国标

自从踏上川东北这片风景秀丽的热土,普光气田就把“绿色”二字融化在了血液里。近20年光阴倏忽而逝,自觉担当、优于国标的严苛要求,始终一以贯之、未曾改变。

“其实,占地3402亩的天然气净化厂,本身就是一套巨大的环保装置。”谈及清洁生产,从事环保工作多年的普光气田天然气净化厂安全环保室主办韦华天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工艺流程入手的“本质清洁”。

众所周知,普光气田海相地层中的天然气高含剧毒气体硫化氢,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无害化处理,将成为对大气、水体的最大污染源。为此,早在投产之初,普光气田就引入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工艺,通过使用高纯度MDEA(甲基二乙醇胺)和TEG(三甘醇),对高含硫化氢的原料气进行脱硫、脱碳、脱水处理,把“毒气”变成了“福气”,更把最大、最危险的污染源“消解”在了工艺流程里。

然而,“本质清洁”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在上述流程中,克劳斯炉是至关重要的核心装置,却在“上阵服役”之初,出现了炉体震动、外壁超温等“水土不服”问题。气田技术人员历经5年攻关,最终完成针对12台“万国牌”“洋炉子”的国产化改造,直到今天,已经安稳运行10余年的“中国炉”依旧性能优异,令天然气净化率稳定保持在99.99%,成为了守护清洁生产的“环保精英”。

对于中原普光人来说,“绿色”不仅仅代表“无污染”,更意味着“可循环”。

所谓“可循环”,即对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近年来,普光气田创新研发的“热氮吹硫”技术,以及实施的液硫池废气治理改造,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践行。

“二者应用场景不同,却原理相似,都是把原本要经过尾气焚烧炉直接焚烧、排放的工艺过程废气收集起来,送回硫黄回收装置,也就是克劳斯炉中重新‘回炉’反应。这样一来,不仅再度进入尾气焚烧炉的废气变得十分微量,更在‘回炉’反应的‘二次锻造’中有效提升了硫磺回收率,可谓一箭双雕。”韦华天详细解释道。

国产化“打底”,“可循环”助力。2024年,普光气田净化装置停工、开工、生产全过程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从投产之初的960mg/m3压减至150mg/m3(远优于国家400mg/m3的现行标准),同时,总硫回收率也提升至不低于99.91%的高水平。“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在普光气田得到了有机统一。

6月的川东北,日渐炎热,在为天然气净化厂第八联合装置预留的空地上,一个针对废水“开刀”的重磅工程—工业水综合治理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该项目预计于2024年年底投料试车,届时,含胺的检修废水、含磷的循环水排污水、含铁离子的净化水、含氨氮的综合池综合废水等,都将得到更为深度、彻底的处理,真正实现“近零”排放、点滴不染江河。

做细绿色管理 “一笔笔”绘就山水长卷

绿色发展的实现,固然有赖于绿色技术的“大刀阔斧”,但更离不开日常管理的“水滴石穿”。

“普光气田已经勘探开发近20年,大的、好管的节点,都已相继提升完毕,但绿色发展是永无止境、没有终点的,‘好吃的肉’吃完后,接下来的着力点,就是‘细’。”普光气田天然气净化厂技术管理室主办马永波这样谈及他对环保管理的独特理解。

“细”在节能降耗。2024年,面对繁重的生产经营任务,普光气田出台“上产攻坚、降耗增效15条措施”,通过对1吨蒸汽损耗、1度循环水场供水温度、1项劳动竞赛小指标等细微节点的关注和挖潜,一点一滴、积少成多降能耗,净化装置单位综合能耗等指标多次刷新标杆值,“净化气率+商品气率”再提升0.53%。上线“普光气田能源管控中心”信息系统,实现“气田、厂、车间、装置、单元、设备”等各个层面气耗、电耗、油耗等指标的实时监控、一键获取、综合分析,真正“把数据变资产”,为开展节能降耗管理、提出节能优化方案构筑了强大的综合数据支撑。

“细”在责任落实。逐条梳理国家、四川省现行的550余部环保法律法规、8020余项条款,编制形成《普光气田环保手册》《重点环节环保指南》,将“海量”的环保要求整合成19大类、193个环节,成为普光气田环保管理的“指导手册”和环保管理人员的“新华字典”。针对气田产能建设、检维修等经常、反复且内容相同的施工项目,在可研报告、施工方案中专门编制环保专篇,全方位管控项目运行全过程潜藏的环保风险。

普光气田不仅坚持“刀刃”向内,更把眼光聚焦全工区一草一木。投产至今,气田不惜投入大额资金,栽种夹竹桃等抗硫、吸硫植物27万株,恢复林地、草地、耕地1784亩。连续13年对当地水稻、玉米等15种作物、植物的粒重、叶绿素、含硫量和物种多样性等生理指标开展跟踪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气田开发建设没有对周围环境和生态带来不良影响,普光地区继续保持着气田开发力量介入前的秀美风光。

点击下载PDF

484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4年,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