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能源、非常规油气、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世界能源转型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而在新一轮产业重构中,我国能源企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新赛道注入了澎湃动力。
202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我国能源工作重点包括“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为能源供给更加多元低碳、用能方式更加清洁绿色的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基本方向是传统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同时,强调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协同互补,发挥各自禀赋优势,使之成为新形势下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屏障。
新型能源体系有别于以往的现代能源体系,是在“双碳”背景下,对“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升华,与能源强国、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内涵实质相呼应、传承。 新型能源体系不仅强调体系低碳化、绿色化导向,而且更加重视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多重逻辑,以“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方式,实现传统能源体系向新型能源体系稳定延伸。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但油气现有探明技术可开采储量却仅为36.89亿吨和63392.67亿立方米,且许多储量开采成本高昂。数据显示,我国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达20%,其中油、气和煤炭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43%和10%。石油对外依存度畸高,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稳定性和能源安全的突出短板。
面对能源安全现实挑战,大力推进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建设,以此推动各类资源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是政府和企业都无法绕开的严峻课题。构建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是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能源高质量发展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也是能源系统立足实际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对于增强能源系统抗冲击弹性、提升能源转型韧性,进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多能互补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要在坚持传统能源短期内支柱性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水力、风力、海洋、太阳能、氢能等多种能源获取渠道,搭建多能互补、产消协同、链条完整、有序替代的新型能源产业链条。
首先,大力推动发展“风光水火储”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通过优先利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发挥水电、煤电调节性能,适度配置储能设施,推动风光互补、水火互济等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既有利于发挥新能源富集地区优势,又可以实现清洁电力大规模消纳。其次,加快新能源与建筑、交通、工业等行业融合发展。在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支持工业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多能互补高效利用,开展新能源电力直供电试点,提高终端用能的新能源电力比重。推动太阳能与建筑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体系,壮大光伏电力生产型消费者群体。再次,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推动绿色电力在交易组织、电网调度、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体现优先地位,为市场主体提供功能健全、友好易用的绿色电力交易服务。建立完善新能源绿色消费认证、标识体系和公示制度。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加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衔接。
新型能源体系蓝图已经绘就,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能源企业能否把握新时代能源革命脉搏、实现我国新型能源体系的适应性变革,是关乎我国能否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长远性和战略性命题。我国能源企业将凝聚起解答发展新课题的智慧与力量,书写多能互补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新答卷。

471
点击量
1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3.3上旬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