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一场空前的产业变革已然开启,“双碳”航道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只有那些真正洞见“双碳”目标下革命性变化和巨大潜力的国家,才能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行稳致远;只有那些主动顺应碳中和发展趋势、把握绿色低碳转型机遇的企业,才能赢得发展先机。
《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石油加快拓展地热、风光发电、氢能,以及充(换)电站等新能源业务,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达到800万吨标准煤/年,新能源新业务方面投资76.7亿元人民币,投资同比增幅252%。
全面提速发展新能源,构建多元化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从大庆油田的星火水面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到吉林油田启动中国石油首个陆上风电项目,再到玉门油田3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中国石油清洁电力业务多点开花,2022年全年新建成风光发电装机110万千瓦,总装机规模达140万千瓦。地热业务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全年新建成地热供暖面积1006万平方米,累计建成地热供暖面积近2500万平方米。在氢能产业方面,2022年公司新增高纯氢产能1500吨/年,高纯氢总产能达到3000吨/年,当年新投运加氢站(综合服务站)23座。目前公司共有加氢站(综合服务站)35座,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设投用充换电站416座。
历经40年追赶,我国制造能力、研发能力、资金投入能力与市场规模早已今非昔比。以我国风电设备生产为例,在起步阶段的1997年,每千瓦成本高达2500美元,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2010年降至700美元左右;2015年以后,进一步减至500美元,约为发达国家的一半。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生产能力和市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并已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
新能源产业优势不仅得益于制造与创新能力,还因为有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支撑。2019年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别达到30.1%、28.4%和30.9%,2008年至2018年年均增速分别为6.5%、102.6%和39.5%,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仅为2.5%、46.7%和19.1%。上述因素有利于在全球形成磁力场效应,聚拢更多的资本和技术,为我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换道超车创造条件。
在“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发展目标下,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完成上游业务新能源新产业发展、地热供暖等6项规划,构成新能源新产业“1+5”规划体系,明确了上游业务新能源新产业与油气融合发展途径。
2021年12月27日,对于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六大基地”之一的玉门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玉门油田20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正式并网发电,这座巨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年发电约4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11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97吨、二氧化碳28万吨。这是中国石油第一个获得保障性并网指标、批复立项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也是甘肃省最大的单体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下一步,在上游业务方面,中国石油将继续组织好全过程清洁低碳专项行动,以低碳示范区引领低碳油气田建设,加大对外清洁功能市场开拓,实现CCUS全产业链规模化。

447
点击量
1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3.6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