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深层超深层油气项目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油气行业努力量化和管理这些项目技术、资本支出和风险,以期望达到效益最佳平衡点。埃克森美孚曾对自2005年以来国际石油公司实施的130个大型油气项目开展调研结果显示,其中仅有20%项目成功实现了盈亏平衡,60%以上项目平均成本与工程进度超出了预算资金的30%以上。
“虽然近年来我们油田板块油气产量保持箭头向上,但由于折旧折耗、人工等固定成本费用增速较快,使完全成本增速远高于产量增速,盈亏平衡点不断抬高,吨油盈利能力持续下降。2020年油田板块单位完全成本超过2000元/吨,比2005年上涨900元,年均增速超过10%,而同期原油上产仅为300万吨,年均增速仅为1.3%。2016年油田板块盈亏平衡点升至55美元/桶;吨油盈利能力仅为999元,比2005年下降248元;有的老区盈亏平衡点已超过80美元/桶。”何治亮介绍,从2012年开始,中国石化上游板块就开始考核经济可采储量,包括年度储量指标、发现成本、开发成本都是以经济可采储量作为考核标准的。2020年通过开展区块投入产出分析,发现现有开发区块中有32个区块成本高于5000元/吨,年产量高达63.3万吨。成本如此之高,可以说这些区块储量和产量没有带来效益,属于无效区块。
开发低丰度油气藏,如何控制成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选项。石油公司可控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开发投资,这直接影响折旧和摊销,其二是操作费用,也就是生产成本,两者相加可以得出单位成本。从计算公式来看,要降低“单位成本”,无非是减小分子或者增大分母。
从单位油气产量生产成本来看,国内石油公司与国际石油公司相比,效率明显偏低。在2020年年度财务报表中,各公司对油气生产完全成本口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简单比较并不恰当。因此,这里只比较定义基本一致的运营或者操作成本和折旧摊销成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3家上市公司单位油气产量成本分别为33.6美元、41.9美元、30.7美元/桶,但壳牌、埃克森美孚、康菲3家石油公司均值不超过25美元/桶。从油气开采方面劳动生产率来看,国内石油公司也明显低于国外同行。2020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生产100万桶油气当量分别需要213和352人,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bp、壳牌分别为24、56、50、30人。中国海油因为外包了相关业务单元,所以不在统计之列。两桶油劳动生产率之所以明显低于国外同行,除了生产效率的确比较低以外,还有一种可能是将已剥离的油服业务计算在内,但即便剔除相关业务单元,劳动生产率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考虑到对标可比性、数据可获性、公司代表性等因素,兼顾国际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选取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道达尔能源等5家上市的国际石油公司,以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巴西石油、挪威石油等5家上市的国家石油公司,从单位油气操作成本分析可以发现,2017—2021年,这10家公司单位油气操作成本(见表1),表现较差的为我国两大石油公司,5年来一直排在10家公司的后两位;其他3家国家石油公司则表现较好,除个别年份外排名基本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国际石油公司的表现同样存在一定差异,bp与道达尔能源表现较好,埃克森美孚、壳牌、雪佛龙表现相对较差。从10家公司2017—2021年的净利润来看,表现最好的为埃克森美孚和壳牌,两家公司除2020年因大量计提资产减值导致排名大幅下滑,其余年份均在10家公司中排名前两位;国内3家公司除2020年在10家公司中排名前三,其他年份基本处于中等偏后位置;总体看,国际石油公司(除bp)净利润表现普遍好于国家石油公司。
深层超深层正在勾勒我国油气增产新版图。随着油气勘探目标转向低渗透、隐蔽型、裂缝型储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对勘探成本将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超深层油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40%。从国内来看,库车、元坝等大型气田超深层天然气储量规模超万亿立方米;塔北—塔中过渡带(7200–8500米)、库车克深—大北(6900–7500米)等超深层石油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近期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已在塔里木盆地深层取得大突破,超深层已成为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重大接替领域。但是超深油气层距离效益开发还有距离,与中浅层相比,超深层油气井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又具有不确定性,超深层油气开发压力较大。
新疆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仅原油就包括稀油、稠油、致密油等。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丰富,约占盆地油气资源总量38%,是塔里木油田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作为西气东输主气源地之一的塔里木油田,承担着向我国华东、华北地区120多个大中型城市约4亿人口、3000余家企业的供气任务。目前已开发哈拉哈塘、轮古、塔中I号等7个碳酸盐岩高效区块,油气产量占塔北—塔中地区油气产量50%。
随着新增探明低品位储量比例不断上升,石油企业勘探开发成本也呈几何级数攀升,就产出而言,塔里木油田油气比为1︰3.2;准噶尔和吐哈盆地,原油产能远超天然气产能,而在油的品质构成中,新疆油田同期产出的稠油占原油比重为44.7%,吐哈稠油占比为35%。面对这种油气资源劣质化趋势,增储上产要做好油气产量与成本之间的平衡分析,以效益为标尺,给资源排队,优化产量结构,做到“锱铢必较”,努力寻找优质规模可动用储量。在开发上要以采油为轴心,全链条精打细算、立体化雕琢。单井措施效益评价系统是一个全流程模型,它可以倒逼采油各个单元围绕效益上产。其核心公式有两个:效益比=措施效益/措施费用;措施效益=累计增油量×原油商品率×(油价-吨油变动成本-吨油税费-吨油折耗)。当效益比大于1时,说明措施作业有效益;当措施后连续10天的平均产量小于措施前10天平均产量时,措施有效期截止,系统将自动进行措施效益评价。
2020年以来,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逆势之中坚定不移推进大油气田建设。井深8882米的亚洲第一深井轮探1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开辟一个全新的战略接替领域;满深1井获得高产油气流,新发现一条资源量2.28亿吨的富油气大断裂;科学组织复工复产,133口新井获高产,全年油气生产超计划运行,产量再创新高。中国石化西北油田率先实现低油价盈利,2017年—2021年其绩效考核连续4年名列中国石化上游首位。2018年以来,西北油田构建“大成本、大财务”经营格局,着力实施结构性降本战略举措,推动经营绩效持续提升。该油田发挥全面预算统领作用,建立储量、产量、投资、成本、效益五位一体预算形成机制,扎实开展全价值链分析,推进储量价值管理,有效改善成本结构,降低盈亏平衡点。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已成为我国陆上继陆相碎屑岩之后的主要油气勘探领域,仅古生界的油气资源量就达到43.45亿吨油当量。随着油企通过练好内功—在与国际一流能源公司对标实务中探索出一套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以桶油成本主要组成部分—操作费和折旧折耗与摊销(DD&A)管控为轴心,总结一套以效率指标引导,以油气产量与成本之间平衡为主线,利用KPI、OKR等多种考核体系为管控手段,实现新形势下油企成本管控与发展之间平衡的愿景可以期待。

431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3.7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