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AI时代的“劳动”
在2025年央视春晚上,人形机器人“福兮”与舞者们共舞《秧BOT》;在深圳福田,70名“AI数智员工”接管240个政务场景,公文处理效率提升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AI的发展之快超乎想象。
有人期待一个全新时代,也有一部分人感到不安:AI是否会取代人类劳动?
实际上,“技术替代”从未导致人类劳动的贬值。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人类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工具进化史。正如蒸汽机车没有取代人类劳动,电力革命没有取代人类劳动,今天的AI同样也不会取代人类劳动。
从价值创造维度看,AI不是“神话”,更像是迭代的智能“工具箱”,其核心仍是人类创造的工具。机器本身不创造价值,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了由它的服务所生产的产品上。当AI等新一代技术工具兴起时,人类劳动的核心价值已从“操作工具”转向“设计工具”“驾驭工具”。如果说工业时代的机械工具实现了“以力代力”的体力解放,那么AI则完成了“以智增智”的认知跃升。
从技术原理维度看,AI作为复杂、系统、高效的工具,本质上是基于算法与数据运行的智能系统。尽管具备强大的学习与运算能力,但仍是拓展人类智力疆域的“脚手架”。它只是“会学习的机器”,大可不必将AI人格化乃至神化。
从目标追求维度看,AI从未动摇人类劳动的价值内核。技术可以缩短劳动时间,却无法替代“从0到1”的创造性内核。从大庆油田工人“人拉肩扛”运钻机的号子,到敲击代码的键盘,工具在变,而“通过创造性劳动确证自身存在”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这种精神维度的创造性跃迁,才是AI永远无法抵达的人类劳动的灵魂高地。
劳动的主体是人,劳动的服务对象还是人。真正有意义的劳动,是精神共鸣的载体,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
AI时代的人类劳动,不是一场非此即彼的取代,而是带着智慧的深耕,是充满温度的创造,是展望未来的奔赴。
为机器立心,为人文赋理。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机器更聪明、人类更自由”的美好时代。
文/安徽省淮北市第一棉纺织集团 张迪
职称评聘分开 激活“鲶鱼效应”
现实中,除了极少数在某个专业技术领域内技能卓越、能够为企业解决重大难题、创造巨大价值、作出突出贡献的顶尖人才能够评上正高级(教授级)职称之外,副高级职称成了大多数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天花板,也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观察发现,有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在没有评上副高级职称之前踊跃参加企业的学习培训、业务研讨、难题攻关等活动,领导安排什么工作都毫无怨言,主动挑大梁、担重任,争先恐后地创造出优于他人的成果业绩,以求得领导和员工认可,满足晋升副高级职称所需要的条件。
一旦评上副高级职称,兑现了相关待遇,就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自我放松了学习、创新、担当、奉献等竞争进取热情,在初、中级职称人员面前摆起了老资格;或常常以身体不适、精力不济为由,婉拒领导安排的工作,要不就敷衍了事地消极应付,缺乏最基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与评上副高级职称之前判若两人。
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与多年来倡导的职称评聘分开举措没有得到切实重视和有效执行不无关系。
职称评聘分开,意味着职称的评审和职位的聘任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专业技术人员获得职称资格,并不表明会被自动聘任到相应的职位、享受相应的待遇。即使拥有了副高级职称资格,如果企业没有相应的副高级岗位空缺或没有足够的指标进行聘任,该人员只能仍然在较低级别的岗位上工作,并享受较低级别的待遇。
实行评聘分开,聘任决策由企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岗位设置以及个人表现等综合因素做出,能够激活“鲶鱼效应”,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即使已经评上了副高级职称,也不能在技术提升、难题攻关、绩效创造、责任担当、作风建设等方面躺平、佛系、摆烂,始终保持比着干、争着干、抢着干的竞争进取激情。
企业应加强评聘分开组织领导,制定完善制度机制、实施办法、操作细则,采取任期制、项目化、差额化方式,秉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和动态管理原则开展职位竞聘,让“有为者有位”成常态,“不干事就出局”成共识,使“佛系者”没有市场、“躺平者”如坐针毡、“摆烂者”主动雄起,把评上副高级职称作为新的起点,以更强的业务技术、更好的创新成果、更多的先进荣誉、更优的工作业绩、更实的作风形象为赢得职位竞聘增添筹码。
文/牧牛
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做好心理状态维护
很多基层员工在面对心理压力时,习惯“自己扛着”:怕被同事笑话“抗压能力差”,怕被领导认为“不能胜任工作”,于是把负面情绪藏在心底,独自承受“孤军奋战”的压力。事实上,保持心理健康,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善于借助“外部支持”,能让我们在面对压力时更有底气,打破“自我封闭” 的心理困境。
善用“同事互助”,构建“心理支撑小团体”。日常工作中,同事是最能理解彼此处境的人,大家面临着相似的工作流程、相近的考核压力,一句“我懂你的不容易”,往往比千言万语的安慰更有力量。基层员工可以主动与相处融洽的同事建立“互助关系”:比如在工作遇到瓶颈时,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在感到疲惫时,约同事一起吃顿午饭、聊聊天,分享工作中的小烦恼、生活中的小确幸。甚至可以和同事约定“定期吐槽会”,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把心里的委屈、不满说出来,互相开导、互相鼓励,从而减少孤独感和压力感 。
善用“上下级沟通”,化解“工作中的心理梗阻”。很多基层员工的心理压力,源于对工作要求的不明确、对考核标准的担忧,或是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被看到。此时,要主动与领导沟通,这是化解这些“心理梗阻”的有效方式。沟通时要注意“聚焦具体问题”:比如不要说“我觉得工作压力太大了”,而是说“以目前的任务量,我担心无法兼顾质量和效率,您看能不能给我一些优先级排序的建议”;不要说“我觉得您不认可我”,而是说“关于上次那个项目,我想知道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方便请您给我一些反馈吗”等等。通过清晰的沟通,不仅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能让领导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心理需求,避免因“误解”“猜测”产生额外的心理负担。
善用“专业资源”,走出“心理调节的盲区”。当心理压力超过自我调节的能力,比如长期失眠、情绪低落、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时,不必因“怕被贴标签”而拒绝寻求专业帮助。如今,很多企业都为员工配备了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社会上也有很多公益心理咨询热线、线上心理咨询平台,都能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不是“治疗精神疾病”,而是给心理“做体检”,帮助我们看清压力的来源,学会更科学的调节方法。通过心理咨询,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焦虑源于“对完美的过度追求”,从而学会“接受不完美”;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疲惫是因为“不懂拒绝额外工作”,从而学会“合理说不”。敢于借助专业力量,是对自己心理状态负责的表现,也是走出心理困境的“捷径”。
文/中国石化河南油田油服双河基地 陈为国 董飞
精准“加重”破解“心石”
近日,随着投捞器绳帽缓缓从防喷管顶端露出,古4509水井经过多日的井下解卡作业终于圆满完成。那一刻,压在中国石化河南油田油服中心测试队高压六班全体员工心头的“大石”,终于落地。
“管柱热洗结束,该我们上了!”泵车刚停,测试队队长刘占创便迅速组织班员切换流程、安装防喷管、组装打捞仪器。现场井然有序,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解卡战斗悄然打响。
“根据上次打铅印结果,投捞器卡在井下705米偏3配水器位置。打捞筒到位后,注意观察张力变化。”副队长宫海涛紧盯计数器发出指令。
“打捞工具在659米第一个封隔器遇阻。”绞车工曲煜鹏实时报告。
“上提20米,再次下放!多试几次。”刘占创果断回应。
“大家注意,这是一口斜直井,最大斜度44度,仪器下滑时摩擦力较大,容易遇阻,及时关注绞车张力的变化。”宫海涛在一旁及时提醒。
果然,打捞工具在井下工具段内行进艰难,如同“双脚灌铅”,多次尝试才抵达705米目标位置。就在大家以为胜利在望时,打捞工具却因下压力不足,无法抓住井下落物,导致首次打捞失败。
现场气氛骤然凝重起来。
“大家别灰心!刚才打捞筒已到位,只是冲击力欠佳。再加一节3公斤加重杆,加大下冲力量,准能成功!”宫海涛鼓励的话语坚定有力,重新点燃了斗志。
“我建议加两节,确保冲击力足够!”测试工李巍补充道。
“建议很好,但必须考虑打捞后防喷管容纳问题。”宫海涛冷静分析,“目前井下仪器长1.9米,若加两节加重杆,总长将超过3.1米的限制。只能增加一节。”
说干就干,仪器再次下放到目标位置。随着绞车缓缓上提,绞车张力显示由4MPa悄然升至5MPa。
“张力上来了!打捞成功!”曲煜鹏激动地报出喜讯。
现场所有人员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这块卡在井下、更压在“心中”的“石头”,在团队精准操作下被彻底粉碎。
文/中国石化河南油田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 唐勇 方龙鑫
培养一双善于发现商机的慧眼
目前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人抱怨生意难做,但有位农民突发奇想,搞起一种别有情趣的“代劳旅游”,让游客替他采摘田里的棉花。这个农民在广告上说:游客只要花上30元,就可以享受一次特别的度假经历—在他的田里参加摘棉花比赛,获胜者可以赢得当地的一瓶红酒。
虽然这一比赛活动很累人,但是参加者大多很兴奋。这些游客在比赛过程中还毁坏了一些棉花,但是这项活动在短短的时间内为他带来1.3万元的收入,而他的那些棉花即使一点没有被毁坏,也只能为他带来2000元的收入。
有位进城做生意的农民,做了几个月生意却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又带着家人回去种田。没想到的是,他的农田已经被几个放养鸭子的人在上面建了鸭棚,他走之前种的庄稼早已被毁得不见影儿了,可是那群鸭子却使他的田地变得非常肥沃,田地里生了好多蚯蚓。
他转念一想,为何不将蚯蚓挖出来拿到城里卖给那些专门做鱼饵生意的人,于是他马上去省城推销蚯蚓,还跟对方签下专供蚯蚓的合同。随后,他在那块被毁的田地里“种”起蚯蚓来,竟然比种庄稼收入高出许多。
由此可见,富有与贫穷有时只差一点点,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抓住瞬间的商机。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经营者抱怨运气不好,从来没有遇到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商机,殊不知财富女神只眷顾那些有心人。
同样,对于经营者来说,生活中从来不缺少商机,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商机的慧眼。其实一些看似偶然的成功,实际上是成功者勤于思考、善于应变的必然结果。
留心处处皆商机,在我们抱怨生意难做时,却不知有多少商机就在身边,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挖掘。有时即使是一些看似不好的事情,在有心人的眼中也可能是商机。
文/中国石化江西抚州石油公司南丰分公司 黄旭敏
栏目漫画 朱天明
让分析员“摇瓶子”成为历史
在四年一次的装置大检修中,抚顺石化质量检验中心的技术人员群策群力,成功针对一套已连续运行20余年的气相色谱仪进行工艺创新,实现从传统手工分析到现代仪器分析的跨越,不仅告别了分析人员费力“摇瓶子”的时代,更在效率、精度和安全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为生产装上了“智慧眼”,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过去的几十年里,奥氏气体分析器是企业质检车间分析岗位的“老伙计”。一个沉重的分析架子上,几个装着不同吸收液的瓶子,分析员需要先手动量取气体样品,再利用不同的化学吸收液,有顺序、选择性地吸收混合气体中的特定组分,通过吸收前后气体体积的减少量,判断其组分体积含量。由于其为纯手工操作,而极度依赖操作者经验,使得主观误差很大。
有资深员工感慨道:“它为我们厂立过功,但做起活来太累了,而且心里没有底,就怕自己看花了眼。”
为提升分析的效率、准确性和自动化水平,该中心技术团队利用老旧色谱仪更换原有色谱柱的同时,增加设备反吹功能,通过调整设备载气类型与压力及进样量,实现了分析方法的可行性。此次所改造设备由于老旧,近年来逐渐暴露出基线噪声波动、保留时间漂移、灵敏度下降以及重复性变差等诸多问题。技术团队通过优化柱温箱程序,调整进样口温度,增大进样量,保证了分析结果的重复性,完美适应了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对分析技术提出的要求。
从笨重的玻璃仪器到精巧的智能设备,从人工读数到自动传输,从“大概齐”到“精准化”,本次对老旧色谱的重新调整及分析方法的变革,不仅解放了劳动力形成新质生产力,更为后续其他老旧仪器的维护提供宝贵的经验模板。目前该台设备已进入稳定运行状态,并已完成设备检定,彻底焕发新生。
文/中国石油抚顺石化质量检验中心 于海涛
脚步丈量责任田 躬身实践砺初心
清晨,新疆油田采油一厂稠油作业区的井场上,一个身影正俯身仔细检查设备,在设备的轰鸣声中,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张师傅,这个阀门有渗漏的隐患,今天务必处理完!”他就是稠油作业区85后优秀党员叶迪。作为稠油作业区经理,叶迪的办公地点从来不在办公室,而在这一口口油井之间,他的足迹遍布作业区的每个角落。
认准的事,就坚持到底
叶迪坚信,党员就得有党员的样儿。他从不把理论学习当空谈,而是把党的要求化作管好队伍、干好工作的实际行动。每天晨会上,他总能把安全提醒讲得生动具体,用“红线碰不得”的警醒,让每个人绷紧安全这根弦。
六月盛夏,生活基地杂草长得又高又密,既影响环境,也存在安全隐患。叶迪看到后,马上招呼几名党员:“走,去清理一下。”说完拿起镰刀就走在了前面。烈日下,大家埋头割草,汗水湿透了衣服。叶迪一直带头干着,边干边说:“再加把劲,清理干净了,大家住着也安全、舒坦。”忙活了大半天,杂草清理干净了,生活基地整齐多了。看着清爽的环境,大家都很认可。
办法总比困难多,干就干好
叶迪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尤其注重在提质增效和修旧利废上下功夫。看到能优化、能省钱的地方,他从不怕麻烦,经常是刚从井场回来,就直接到相关业务组办公室,和大家商量优化方案。冬季是用电高峰,叶迪紧盯用电成本,与安全运行组一起商讨井口加热器间断运行的可行性,为了更好实施,他详细分析运行数据,根据实际温度和工况,优化、调整设备的启停时段,避免了无效热损。与此同时,面对运输难题,他坚持“干就干好”的工作理念,不断优化罐车管理模式。每一次调度都反复推敲,每一条路线都精心规划,每一滴油料都物尽其用。更有效降低了运输频次和成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
把大伙儿放在心上,队伍才有劲儿
叶迪总是用温暖而坚定的行动将关爱融入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为了让安全理念不再是一句空话,他持续推行“挣奖金”激励机制。让员工在发现隐患时获得实际奖励,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认可。
他每天上岗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挨个查看上岗员工的状态:“老张,降压药按时吃了吗?”“小王,看你眼圈有点红,是不是昨晚没休息好?”这些看似平常的问候,却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最让大家感动的是,他总能察觉到大家的情绪变化。记得有一次,他发现倒班员工工作时心不在焉,拉着他到休息室谈心。从家长里短聊到工作困惑,直到她们眉头舒展了,他才放心离开。“情绪顺了,干活才顺当。咱们这儿啊,不仅要安全生产,更要开心工作!”叶迪常这样说。他用点点滴滴的关怀,把整个作业区拧成了一股绳。
夕阳西下,井场的灯光亮起,叶迪与值班人员认真交接着工作。那枚始终佩戴在胸前的党徽,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他用踏遍井场的脚步丈量责任,用装着同事的真心凝聚力量,用行动践行着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文/中国石油新疆油田黑油山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管理部
芦岩军 杜芳
96
点击量
1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10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邮 发 代 号:2-336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