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每吨碳排放都明码标价”的时代,中国炼化行业正站在历史性转型的十字路口。传统以“三废治理”为主的环保管理模式,正在升级为涵盖碳足迹追踪、碳资产运营、碳金融创新的系统性工程,这不仅是应对监管的被动调整,更是重构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机遇。
碳资产价值管理的紧迫性源自三重压力。从政策维度看,生态环境部明确要求“十四五”期间石化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18%,新建炼化项目必须实行碳排放减量替代。市场层面,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对进口石化产品征收隐性碳税。技术革命方面,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巨头已实现催化裂化装置碳捕集率90%以上,技术代差正在转化为成本优势。这些变化共同表明:碳排放管理能力已成为企业的“第六张财务报表”。
建立碳资产价值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破解“数据黑洞”与“价值迷雾”两大难题。典型炼油企业涉及2000多个排放源点,从常减压蒸馏的燃料气燃烧到硫磺回收装置的尾气处理,每个环节的碳足迹都需要精确计量,并将碳排放数据转化为决策参数,开发“吨油碳排放当量”指标。
碳资产运营正在创造新的价值增长极。站在产业变革的视角,碳资产价值管理实质是生产方式的重构。当碳排放权与原油、催化剂并列成为生产要素,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标准正在发生根本转变。那些率先实现碳数据资产化、减排技术专利化、低碳产品品牌化的企业,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制高点。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方向已然明确—未来的炼化工厂,既是燃油供应商,更是碳管理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这也是本期创新案例推荐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基于“双碳”战略下的《炼化企业碳资产价值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的意义所在。作为中国石油首批试点碳交易的七家成员单位之一,独山子石化分公司的炼化企业碳资产价值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取得的成果,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性,可作为炼化企业参考借鉴的样本,助力企业将碳资产与效益转化,全面实现企业“双碳”战略目标。

39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7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