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法院发布公告,四川汉能光伏有限公司(汉能集团)破产清算案第二次债权人会议定于10月8日14时以线上网络直播的形式召开。据悉,汉能集团破产清算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于今年初结束。
5万元创造新能源帝国,身价曾高达330亿美元,如今名下9家公司却集体破产。作为汉能集团的创始人、薄膜太阳能发电行业的领军者,李河君花十几年的时间展示了一家光伏集团公司的兴起,但仅用了5年时间就被清算破产。
汉能系的坍塌表明,选错技术路线是最致命的。
首富之路
在李河君的过往经历中,汉能集团与他是相互成就的存在。1989年,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李河君,在第二波“下海热潮”的影响下,向老师借了5万元开始了创业之路。
老天总会眷顾努力的人,李河君就是其中的一个,但凡是不犯法能赚钱的业务,他都会尝试—倒卖电子元件、玩具、矿泉水等,甚至涉足了运输行业和矿业。
他用了5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为新能源企业崛起淘到了“第一桶金”。
李河君起家的那个年代,正好是水利项目兴起之时,沿河而起的水电站不计其数,至今已超过了10万座。1994年,他成立了华睿投资集团,随后斥巨资1000多万在老家收购了一座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最初,他并不清楚这座毫不起眼的水电站能为自己带来多少收入,但一段时间下来,水电站的利润令他大惊失色。看着巨额收益,他坐不住了,在云南、广西、广东等城市并购了多个水电站。听着机器的轰鸣声,看着川流不息的河水,他难忍心中的喜悦。
在云南省计划建设的8座百万级水电站中,他一口气拿下了6座。可是,当他签下项目后,云南发改委却拒绝审批,原因是这6座水电站加起来高达2300万千瓦,认为他扛不下来。按理来说,得不到审批就应当放弃项目,可李河君却不甘心,一纸诉状将发改委告了。这件事在社会各界轰动一时。虽然此事最终以李河君放弃5座水电站而告终,不过他手中的这座水电站也并非小型,而是300万千瓦容量的金安桥水电站。
在李河君的夜夜期盼中,金安桥水电站项目总算是落成了。结果也如他所料,每年带来的巨额利润令其身家持续暴涨。2011年,他手中已经有了雄厚资金,开始将触角伸向其他领域,首先想到的便是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现在看来,他所选择的每一个行业都极具前瞻性,而且有众多利好政策支撑,可是这一领域他完全不懂,还偏偏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技术路线—薄膜发电。回头来看,选错技术路线最致命。
2014年,汉能薄膜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路高涨,从7.3亿港元涨到33.1亿港元,股价也从最初的1.8港元/股涨到9.07港元/股。第二年,李河君以1655亿的身价坐上中国首富的位置,其资产远超马云、马化腾,其出行工具,也从豪车变成了G550私人飞机。
梦灭25分钟
2015年5月20日,足以让李河君铭记一生。在没有任何实质性利空消息的情况下,汉能薄膜股价在开盘后不久的短短25分钟时间里暴跌了56.9%。
仅仅两个月前的2015年3月,汉能薄膜还牛气冲天,其市值超3000亿港元,甚至超过了香港首富李嘉诚的长江实业,相比2014年同期,财富增速高达832%。彼时的李河君雄心勃勃地向股东宣称:“未来3年,汉能将比肩腾讯和阿里,5年市值达万亿美元,超越谷歌和苹果!”
但事与愿违,两个月后的2015年5月,汉能遭遇两家外国公司恶意做空。做空机构每天都会买入600万汉能股票,截至停牌前,汉能先后遭遇了8次、600万股以上的成交和19次、超过100万股的抛售。5月20日,汉能股价终于“溃堤”,25分钟内跌去了59%以上,李河君身价直接蒸发近千亿!
此番做空引发蝴蝶效应,2015年7月15日,汉能薄膜被香港证监会强制停牌,并不得复盘。停牌后,在港交所高压态势下,汉能薄膜于2015年7月20日主动终止当年最高上限达130多亿元的持续关联交易协议,并在财报中剔除大部分关联交易,直接后果就是其2015年业绩大“变脸”,营收骤降至28亿港元,净利润从2014年盈利32亿港元变成净亏损122.34亿港元。
2019年6月1日,汉能薄膜正式从港交所退市。汉能薄膜的陨落,导致整个汉能集团陷入困境,资金链断裂,曾引以为傲的金安桥水电站被百亿债务拖垮,27亿拍卖都无人接盘,随后裁员危机、欠薪危机,以及关联交易质疑危机一股脑爆发,狂人李河君非但没有向现实屈服,及时收手止损,反而开始了另一场冒险之旅。
第二次“豪赌”
2016年7月2日,沉寂一年的李河君携4辆太阳能汽车亮相汉能新车发布会,高调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同时,汉能围绕“住、行、用”等领域,研发了一系列移动能源产品。其中,汉能“汉瓦”创造性地将柔性CIGS薄膜太阳能芯片与高透光玻璃相结合,兼具高效发电性能与美观性,可全面替代各类传统屋面瓦。这些神奇的移动能源产品,让汉能集团再次成为市场和资本追捧的对象,汉能也似乎因此将在万亿级市场中咸鱼翻身。
然而,汉能太阳能动力汽车没有等到量产就熄火了,或许从一开始就不具备量产的可能性,纯粹只是李河君的圈钱工具。移动分布式光伏产品也没有延续神话,因为光电转化率不高,好些产品无法使用,被频繁投诉,很多用户使用后才发现投资回报周期逾25年。第二次“豪赌”,与汉能薄膜一样,再也没有了转机。不得已,2020年7月,汉能移动申请破产。一边是巨债压顶,一边是烧钱造车,最后汉能的家底被彻底掏空。
资料显示,2020年以来,汉能被列为“被执行人”的次数多达70次,涉及相关法律诉讼多达167条,被执行金额高达120.75亿元,李河君被列入全国失信名单,彻底跌落神坛,从首富成了名副其实的“老赖”。
押错技术路线终成时代尘埃
自救无效之后,2020年6月18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信达资产)北京分公司在阿里拍卖平台上挂拍汉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债权,起拍价格为2.1亿元。但这次拍卖最终以无人问津而告失败。时隔一年后的2021年6月18日,信达资产再次对汉能光伏债权资产进行公开拍卖,终于有一名竞买人出价竞买,竞拍价2739.98万元。
从市值千亿到2700万甩卖,汉能的倒下,说明了什么?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祁海珅直言,李河君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技术路线选择失当。如果选对了,凭借李河君强大的资本支持,是可以很好地发展的。光伏行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双密集型的行业,虽然李河君具备资金优势,但是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现金流再充裕,也很难给技术上的突破和迭代升级带来质的改变。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技术路线选择对一家企业而言是一个方向性和核心性的关键点,因为这涉及业务本身能否在商用层面上落地、市场规模的大小、企业收入模式和可持续性,以及发展前景等问题,如果技术选择失误且失去自我主动调整的机会,则意味着这家公司失去了可持续性的未来。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押注技术路线犹如搏命,凶险残酷。押对了,公司有可能从籍籍无名晋升到巨头行列,比如高通凭借CDMA构筑的专利墙,一跃成为世界级企业;而一旦押错方向,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公司命运甚至整个行业格局都有可能就此被改写。
2009年进入薄膜发电领域时,李河君野心很大,要做绿色能源界的“苹果”。当时,全球主流光伏电池以晶硅为主要材料,虽然原材料价格高昂,但转化率高;薄膜电池成本低,但转化率也低。两种技术路线的市场份额差距悬殊,单晶硅路线占比超90%,薄膜路线则持续萎缩。就连“液晶之父”夏普都在薄膜电池上栽了跟头。由于薄膜电池多年打不开市场,主业液晶屏又遭遇三星等劲敌围剿,夏普最终走向卖身富士康母公司的结局。但李河君对薄膜技术异常笃定,至少在对外“布道”时表现如此。
汉能的商业模式属于自我循环。由于薄膜电池产业链不健全,汉能自己在上游生产制造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制造设备、产线;中游以产业园为载体,生产光伏组件,融资来自当地政府及银行;下游则是购买组件、销售相关产品。很多人看不懂,直呼李河君是个大忽悠,认为汉能本质上是一家披着新能源+新兴技术外衣的金融公司。李河君曾多次反驳,“如果大家都看懂汉能了,那我们还有多少机遇呢”。由于市面上很少见到汉能产品,有机构一番实地暗访后发现“自我循环”的玄机。
2015年之后,晶硅电池伴随市场规模的扩大,成本直接下降了90%,薄膜电池最引以为傲的“卖点”,似乎也没了吸引力。2019年,在“碳中和”站上风口之时,汉能却传出资金链断裂的消息。李河君夫妇还被放款的国开行告上法庭,后者质问被告方答辩人,“广东汉能,您可能没去看过,这家企业没有什么经营,几十个亿进去之后,做了什么?”
2021年,因为拖欠租金,汉能总部被物业“清场”。当年作为标杆的造价6000万元的BIPV项目(太阳能建筑发电外墙),也一并被拆除。这还真应了李河君当年的预言,“我们要么死掉,要么伟大”。

400
点击量
1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3.11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