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何艳辉:功名万里外 丹心映朝晖

作者:本刊记者 吴夏炎 胡玮斐 | 来源:《中国石油企业》2024年第11期 | 日期:2024-11-28 | 访问:566次 | 字号:

1732782929930974.jpg

何艳辉 中国石油(伊拉克)哈法亚公司原副总经理、安全总监,现任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东公司副总经理,在海外坚守奉献24年,经历和领导了中国石油在海外最大的独立作业项目——伊拉克哈法亚项目发展的全过程,先后被国务院国资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授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一带一路’10周年、‘走出去’30周年‘标兵’”等荣誉称号。

10月20日,携一袭华夏金秋的舒爽,何艳辉又一次行色匆匆地踏上熟悉的伊拉克哈法亚热浪滚烫的土地。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他的身份刚刚从中国石油(伊拉克)哈法亚公司副总经理、安全总监提升为中国石油中东公司副总经理。

经过十四个春秋冬夏,何艳辉和建设者们,在这片热带沙漠中,建起了伊拉克第六大油田——哈法亚油田和伊拉克首个油气联动项目——天然气处理厂。

这片曾经荒凉贫瘠的沙漠,如今建成了国际标准的现代石油城。何艳辉百感交集。他即将离开这里,奔赴沙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就任新岗位。

虽然华发已生,何艳辉依然斗志昂扬,丹心不改。

初心使命,责任在肩勇担当

今年9月23日,是何艳辉母亲去世3周年的日子。按照老家风俗,身为儿子的何艳辉应该回去拜祭。何艳辉却因工作不能成行。

“作为闯市场的海外石油人,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企业,对得起事业。唯有对不起家人。”何艳辉骄傲自己是油二代,有着石油先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坚强品质和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信念。他对父母,也有着缕缕愧疚。

在海外工作20多年,何艳辉回家看望父母的时间屈指可数。儿行千里母担忧。何况万里之外的伊拉克哈法亚,曾是战火纷飞的作战区。在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之前,军队在这里清除了3000多枚地雷。

为了让无数个母亲不再担忧,何艳辉把责任与担当牢牢扛在肩上,铭记在心。他负责的安保工作,不仅要防范安保、安全、经营等常规风险,还要预防地下和地面的不确定风险。而在哈法亚,不可预见的事件,时常发生。

2020年的一天晚上,哈法亚当地两大部落发生冲突,用上了火箭和榴弹炮等重武器。双方不约而同地看上了中间地带的油田钻井平台,都欲将其争夺为自己的火力制高点。当时,正在作业的钻井工人中,有两名中国人。

“坚决不能让同胞流血受伤。”得知信息的何艳辉,满脑子就是这个念头。他一马当先,立即带领武装人员来到火线前沿,观察事态,研究营救方案。经过多方斡旋,激战双方暂时停火。何艳辉与特种部队冲进浓烈的硝烟,将两名中国钻井工人带到安全地带。

安全,安全,安全责任大如天。在何艳辉的带领下,哈法亚项目基地的安保工作实现了四防:物防、人防、技防、信息防。其中,物防有壕沟、瞭望塔等9道防线;技防有摄像头等不同监控设备设施;信息防有各种各样的通讯手段;人防有军方、特种警察等不同的部队武装。经过全员培训和整体规划,基地各方人员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基地的所有建筑的房顶均能防弹,防弹车也增强了防弹功能……

为了让所有人员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何艳辉带领安全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29项安全体系文件。为了保证体系文件的切实可行,何艳辉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过程。比如在制定应急路线时,何艳辉便亲自实地勘察:紧急撤离应该如何撤、哪些人坐什么车、应急资源在哪儿、如何调动甲乙方的备用应急资源,等等。

哈法亚项目基地实现了“大安保、大后勤、大环境,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的“三大一统一”安保体系,形成了在各服务商独立运作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协调、管理的良好局面,切实保证油田各个项目公司能在基地范围内安全地规范生产、有序生活。

哈法亚项目是伊拉克工作最安全的地方。2023年,哈法亚项目甲乙方总人工时2200万,百万工时损工伤害率为零,百万公里交通事故率为零,实现了“杜绝重伤及死亡事故、杜绝坍塌伤害事故、杜绝高处坠落事故、杜绝物体打击事故;杜绝机械伤害事故、杜绝触电事故”的“六个杜绝” 工作目标,QHSE业绩优于中油国际相关HSE指标要求与IOGP水平。

在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2023年大会上,唯一代表中国石油参会的哈法亚公司,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2023年度海外安防优秀实践奖。

1732782814445441.jpg

何艳辉向伊拉克总理能源顾问法亚德(右一)介绍中石油哈法亚公司绿色发展项目——天然气处理厂的建设情况。邓芸芸/图

敢为人先,科技引领谱新篇

2024年6月8日,增进伊拉克民生福祉的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项目(GPP)竣工投产。在剪彩仪式上,伊拉克总理苏达尼感谢中国石油的努力,和伊拉克副总理兼石油部长哈扬、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一道,共同转动了启动阀门。

在剪彩现场,何艳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骄傲的是:哈法亚公司不但重视生产效益,更重视社会效益,品牌效益,所运用的生产技术,很多在伊拉克都是首创的。这就是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延续,是“敢为人先”、争当标杆旗帜的哈法亚精神体现。他无愧祖国的信任,无愧中国石油的信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他无悔为之贡献了中国石油人的智慧和力量。

伊拉克是石油大国,早在1976年就发现了哈法亚油田,却因为地质条件复杂,并未全面开发。直到2010年中国石油以独立作业者的身份“进驻”哈法亚油田时,这里仅有8口井试生产,日均产量不到1万桶。

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哈法亚油田,激起何艳辉跨越险境、直面挑战的勇气和斗志。刚接到调职通知时,何艳辉用直尺在地图上查看,曾“窃喜”哈法亚跟上海一个纬度:终于能“凉快凉快”了。孰料,哈法亚的热浪一点不逊于苏丹,夏季室外最高温度达到50多摄氏度。何艳辉只能嘿然一笑,把高温化作满腔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勘探开发、地面工程、钻修井和油气生产等工作中去。

对于生产管理,何艳辉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会有效地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推进开发生产一体化:每周的生产例会,发挥“跟踪工作进展、收集瓶颈问题、商讨解决方案、明确工作方向”的作用;执行过程中,以“程序化、流程化、规范化”为目标,用制度程序管理,减少人为障碍和摩擦……

何艳辉认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基础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作为公司发展的指挥者,何艳辉和同事们达成了用科技创新,助力油田建设发展的共识。从制定油田开发方案开始,何艳辉们便以短期和长期规划相结合,根据哈法亚油田的开发和商务的实际需要,进行了商务一体化部署,强化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不得不赞叹何艳辉们的聪明睿智和目光长远。在一、二、三期建设过程中,他们采用的创新科技手段,让油田建设事半功倍。

—为提高采收率和开发效益,针对哈法亚油田巨厚碳酸盐岩油藏,实行分层系注水开发,将储量动用程度由40%提升到80%以上;

—为增大单井产油剖面厚度,成功完成伊拉克境内第一口多分支水平井;

—为确保疏松砂岩油藏高产稳产,在伊拉克境内第一次采用砾石充填等复合防砂工艺取得显著效果;

—成功实施了伊拉克境内首次水平井多段压裂井,目前该油藏日产原油近30000桶,盘活了巨量低渗、特低渗储量,初步实现特低渗透碳酸盐岩油藏规模效益开发;

—创新使用“两口井共用单井集输管线”等方式,有效缩短投产周期,持续落实提质增效目标。

何艳辉带领团队完成的《中东巨型油田哈法亚多油藏高效协同开发技术研究》《低模量孔隙型碳酸盐岩难动用储量的储层改造关键技术及应用》《哈法亚油田三期上产2000万吨关键开发技术及应用》等项目,分获CNODC 2018年、2020年一等奖和2020年二等奖,2022年石油石化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为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东巨厚复杂碳酸盐岩油藏亿吨级产能工程及高效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哈法亚项目提前15个月完成一期500万吨产能建设;提前2年实现二期1000万吨产能建设的任务;顺利完成三期产能建设,年产2000万吨并保持稳产。从2019年3月7日开始,哈法亚油田实现日外输原油40万桶,成为伊拉克四轮石油招标中第一个实现高峰产量目标(PPT)的项目。

哈法亚油田神奇地在沙漠中拔地而起,在油价最高的时候,为当地政府创造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何艳辉凭借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和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精神,围绕“全面完成石油合同义务、推动哈法亚公司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心,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使哈法亚成为伊拉克战后第一个实现合同规定高峰产量目标的项目,项目累产11亿桶。

在伊拉克哈法亚,以技术领先的核心优势创出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获得了多方合作伙伴的信任,彻底叫响了中国石油的品牌。

“技术引领要贯穿在油田的全生命周期。不同的开发阶段,需要用不同的手段去创新去发现”、“没有科技自信,凭什么让合作方信任”“企业管理的话语权,要依靠科技实力做支撑”……何艳辉和同事们高歌猛进,科技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自信自强,愿得此身长报国

2001年8月,只有28岁的何艳辉意气风发,随着中国石油“走出去”战略,来到苏丹进行钻井地质和测井技术的管理工作,一干就是9年。那些年间,何艳辉经历了登革热的疼痛,挨过了疟疾的煎熬,几乎感染过热带地区所有的流行病。艰苦的环境没有让何艳辉退缩,却磨砺了他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在海外市场的搏击中,何艳辉逐渐锻炼成勘探开发、生产管理的行家里手。

2009年,中国石油和马来西亚等石油公司合作,在红海进行海上勘探。由于业务突出,何艳辉成为国内陆上石油走向海上平台的现场管理第一人。那时,海上平台100多名各色皮肤的“老外”,只有何艳辉一名中国人。何艳辉没有怯懦,而是自信地用英语打通语言关,凭借娴熟的业务技能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赢得了各国人员的尊重和信赖。

多年的海外经历,何艳辉养成了待人不卑不亢、做事有礼有节的气度与自信,在处理各种矛盾纷争游刃有余,体现了泱泱大国的威严与风范。

2021年,受疫情影响,哈法亚油田执行伊拉克政府要求,停井减产。停井势必要减员。众多情绪不满的失业人员,在哈法亚基地外扎上帐篷,围堵主营区,要求中方给予经济赔偿。

“该给的必须给。不该给的,一分钱也不能给。”平时笑容可掬的何艳辉有着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在与当地油公司以及当地员工多次交涉中,毫不让步。虽然知道对方熟悉英语,但何艳辉坚持用义正辞严的中文表达立场。 

为了妥善解决围堵事件,何艳辉们发动基地内来自28个国家、1700多名甲乙方员工的力量,多方收集信息,制定各种应对措施,与围堵者形成了和解意愿。21天后,围堵人员和平撤离。

何艳辉知道,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代表着国家形象,中国石油的利益。无论在海外时间多久,一颗中国心永远与祖国,紧紧相连。

早在2018年,天然气处理厂还没有开始建设时,有着强烈的项目风险管理意识的何艳辉,就提出天然气处理厂配套的管道问题,将会影响着日后液化气能否顺利外输。当时确定的是管道由当地政府建设。

几年过去了,天然气处理厂已经竣工剪彩,而200多千米的外输管道却杳无踪影。其间,为了避免中方在声誉和经济上造成损失,充分展现中国石油在履行合同义务和天然气保供等方面的诚信形象,何艳辉多次往返当地政府、油公司之间,极力呼吁签署补充协议。

十几轮的谈判中,何艳辉不厌其烦地展示大量的翔实数据,摆事实,讲道理。终于在2024年7月31日,哈法亚公司收到伊拉克政府最后签署的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的补充协议:增补了定量生产天然气和天然气产品运输的服务项目,解决面临的天然气成品运输与生产产能的矛盾。

胜利的喜悦让何艳辉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哈法亚项目的成功,最大的动力源自党的统一组织领导。自己最大的底气,是背后强大的中国。

在哈法亚项目中,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承建单位有中石油的,还有其他国资央企的队伍。每当处在关键时刻,各支队伍都能胸怀大局,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目标,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执行力、战斗力。每每感受到凝聚的磅礴力量,何艳辉都是热血沸腾,斗志更坚。

“我是中国石油人,有的就是一股精气神儿。”何艳辉的目光不仅限于做好哈法亚项目,而是放眼于中国石油人维护国家战略、保障能源利益,在海外从事经营和管理的大目标上。何艳辉拒绝了多个油公司抛来的橄榄枝,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助力集团公司加快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