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作为未来绿色出行的主力军,通过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相比传统燃油车,电动汽车不仅可以大幅降低碳排放,还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并通过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技术的加速融合,推动汽车从移动工具向能源终端和数字空间转变,逐渐成为构建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关键要素,将带动相关行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并倒逼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发展。
尽管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纵观全球,燃油车作为汽车工业百年发展的见证者,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泛的用户基础,仍然在汽车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燃油车在全球汽车市场中依然占有近80%的市场份额。根据IEA的报告,2023年全球共注册了近1400万辆新电动汽车,但是仅仅占全球所有汽车销量的18%左右。
可以说,油电之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从新闻报道中看:一方声称新能源汽车只是一个伪需求,燃油车并不会被淘汰;另一方则坚信新能源汽车是发展趋势,燃油车不可持续。这个争论不仅关系到汽车制造商的未来战略,也深刻影响着消费者选择和整个社会的出行方式。
为此,本刊记者整理了6月6日—8日举行的“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CACS2024)”上, 来自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汽车领域投资人等业内专业人士的观点,以此解读“电动汽车是否将完全取代燃油车?还是两者将长期共存,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这一问题。
王传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新能源汽车完全是一个崭新的,传统的燃油车有100年的发展时间,新能源汽车过去十几年,在创新的过程中,各种技术的叠加,各种技术的集成创新尤为重要。如今,新能源车行业,有人才,有高度一体化垂直整合的体系,再加上中央和国家的战略牵引,再加上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车这个新生事物充满了爱,充满了喜欢的大力支持,多方面结合在一起,新能源车自然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未来路还很长,新能源汽车成长,已经跨过了一个台阶,更健康的成长还要克服很多困难,包括技术设施、广大消费者体验更佳,需要企业家更多努力,相信持续不断地投入,在这场变革当中一定会脱颖而出。
朱华荣(长安汽车董事长)
2030年中国车市将形成“433”格局—40%是混动车(包括PHEV、REV、HEV),30%是纯电车,30%是燃油车。中国的能源结构69.9%都是火电、煤电,13%是水电,5%是核电,9.1%是风电,3%是太阳能。“煤电不是污染吗,不是要零碳、节能减碳吗?能源结构跟环保、节能有关,我们为什么搞新能源汽车,就是为了环保、节能、能源安全。所以我们今后应该是多能源结构,未来长期主义应该是共存的,不可能全部一刀切。”
曹东杰(东风集团旗下猛士汽车科技公司总经理)
电动时代的越野与传统燃油越野已经是两个时代的产物,一方面电动越野可以更强、更快、更智能,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大量应用,让我们可以走向更极致的场景,创造新的体验与价值。在低碳化潮流下,新能源取代传统燃油动力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特别是越野车市场的大排量燃油车,无论是从国家政策还是从用户需求来看,一定会逐渐被新能源越野车所取代。
邹大庆(北美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会长)
油车和电车取代还是共存?我的答案是共存。传统汽车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定要被取代,像重卡,很多的大型车辆,他们都是没法取代的,因为燃油车在这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整个生态在不同的场景要考虑不同的问题,一定要平衡发展。汽车行业要健康发展,油车和电车就得共存。电动化是方向,但是油混、插混、纯电都有存在的意义。它们不是非此即彼,而是1+1>2的效果。从绿色低碳的角度来看,油电也应该共存。电池成本很高,如果都是纯电动车,对电网的冲击、成本的压力都太大。而多种电动化车型共存,对成本和环境的压力就小得多。
许欢平(采埃孚集团亚太区销售及客户发展高级副总裁)
作为拥有109年历史的全球第三大零部件公司,采埃孚对于油电共存的话题有着成熟的理解。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布局或者产业链的完整程度方面,基本上大局已定。大局已定,指的是技术路线,包括电动、混动等技术方向以及产业链的完备度,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汽车接下来的方向是智能化,也就是软件定义汽车。而这实际上也与是油车还是电车并无太大影响。
赵彤(供应链从业者、马瑞利中国区商务市场副总裁)
欧洲电费变贵,碳排放成本却下降,美国对中国电动车严防死守。这些格局的变化表明,电动化将更多以局部为突破,而不可能是全面性颠覆的局面。“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认为这个不太现实,燃油车、混动车加上纯电动车,大家落霞与孤鹜齐飞,一起共同前进。全球在电动化上一定是一个充分竞争,并不是今天说的完全取代,也不是说彻底的颠覆,而是跟传统汽车有进一步的共同发展和博弈的过程”。
总体来说,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对经济影响程度深,加快推动其绿色低碳转型既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能源汽车是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将自身碳足迹从原材料供给、零部件及整车生产制造、车辆使用以及报废、再利用等产业链角度考量,努力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减碳。中汽研究中心预测,通过车辆电动化转型以及相关减排措施,2030年我国汽车生命周期碳排放能够缩减至10.3亿吨,到2060年能够缩减至1.6亿吨。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还将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脱碳,尤其是与能源产业协同以满足汽车产业对低碳、零碳能源的使用需求;与交通产业协同以提供低碳、零碳汽车产品的应用场景。
新闻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事件通报,而是通过事实、视角和叙述方式的选择为公众定义。因此,国内新能源渗透率过半,是一个历史性节点,但是要谈电车对油车的颠覆,目前还为时尚早。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不断推进,传统燃油汽车与电动汽车之间的竞争会愈发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