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王鹏宇:从林海雪原到崇山峻岭

作者:王瑞 杨志涛 胡树哲 | 来源:《中国石油企业》2024年第10期 | 日期:2024-10-17 | 访问:396次 | 字号:

1731836847169141.png

2014年,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毕业的王鹏宇主动选择到艰苦的中俄东线北段项目工作。

2024年,作为国家管网集团公司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西南项目管理中心宜昌分部党支部书记、经理的他,仍然是一线创新创效项目带头人。

今年39岁的王鹏宇坚守一线解决诸多难题,也收获了荣誉: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管网集团公司“五大攻坚战”先进个人等称号,今年7月,他又获得国家管网集团公司“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王鹏宇读大学时就确立了人生目标:像父辈一样,为国家能源作贡献。2014年博士毕业后,他主动选择到艰苦的一线磨砺自己。面对周围人的不解,王鹏宇说:“一种选择一个活法,只要想干事,在哪儿都能干成事。学油气储运工程10年,只有去一线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落地。”

彼时,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简称中俄东线)试验段筹备开工。直径1422毫米×80最大口径、最高钢级、最大压力等级的管线设计,在国内尚属首次。王鹏宇主动申请到中俄东线试验段现场工作。在中俄东线全自动焊接和数字化检测技术推广初期,因焊接技术掌握不到位、检测结果争议性大,焊接一次合格率和工效迟迟上不来,让现场工人逐渐失去了信心。为了改变现场这种被动情况,王鹏宇与另外两名专家沿着线路驱车一千余千米,冒着零下近40℃的低温,穿越林海雪原,历时15天,深入施工机组驻地和工人宿舍,先后与23个施工机组163名操作工人面对面交流,分析技术问题,解答工人疑惑,分享经验做法。

王鹏宇扎根一线一点也没耽误出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优秀质量管理一等奖、项目管理一等奖各1项;7篇专业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1422毫米×80钢级管材国产化、全自动焊接、数字化检测、机械化补口,这些都在中俄东线这个国家级工程上实现了应用突破。他还全过程参与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试验段、北段和中段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

提升施工机械化水平是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管道本质安全的有效手段。原来,全自动焊大流水作业机组在平原地区能够“纵横驰骋”,到了蜿蜒起伏、山高路陡的山区施工环境却施展不开拳脚,机械化施工降效严重,有些特殊地段很难实施这些已经成熟的自动焊技术。全地形、全口径等复杂工况下的机械化施工作业能力亟待提升。王鹏宇暗暗下决心,越是山区越要推动全自动焊接来保证环焊缝质量。他和团队从“人、机、料、法、环”全面发力,逐个攻克,最终,全自动氩弧焊接和柔性内焊机焊接两种焊接工艺均实现了对焊口根部焊道进行焊接的工程应用。目前,全自动氩弧焊接将手工氩弧焊接根部焊道的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20分钟;柔性内焊机将传统内焊机的爬坡角度从12度提升到30度,同时可实现直管与弯头的全自动焊接,提高工效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山区段、特别是弯头的焊口质量。这些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管网集团公司工程技术创新创效奖。

如今,王鹏宇转战川气东送二线西段工程,工作场景变成了峡江密布、崇山峻岭。新的挑战摆在面前,他和团队一起又一次出发,以大地为纸、以钢铁为墨,为国家管网织密、做大和延伸“全国一张网”挥洒汗水。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