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宫艳红:让智慧在创新中飞翔

作者:本刊记者 胡玮斐 通讯员 张国辉 | 来源:《中国石油企业》2024年第9期 | 日期:2024-09-27 | 访问:499次 | 字号:

宫艳红:中国石油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第六采油作业区采注运维三组采油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2018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她扎根采油一线27年,立足本职,刻苦钻研,把岗位建功定位在解决生产难题上,岗位创效2000余万元。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文明家庭、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最美石油女工、集团公司金牌教练、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等15项荣誉称号。

1731663423274307.jpg

东临渤海,沧州得名。

1988年3月,在古沧州城旧址—沧县旧州镇,中国石油大港油田采油三厂正式成立。来自天南海北的石油人满载“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宫艳红就是这些可爱石油人的优秀代表。

她勤劳质朴、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在艰苦的采油岗位上,刻苦钻研,由一名满怀求知欲望的采油工,成长为享誉油田的全国劳模、创新大工匠、金牌教练……宫艳红在困难中找出路、在出路中创效益、在创效中展才华,取得国家授权专利41项,发表技术论文25篇,为企业创造了千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宫艳红昂首阔步,在沧海之州绽放岗位建功、岗位创新的奋进火花,渲染属于自己的石油精彩。

奋进,油花绽放艳更红

在宫艳红劳模创新工作室里,一张穿着红工衣、拿着手套,绽放笑颜的大照片格外醒目。这是2017年,宫艳红在全国劳模参加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主题摄影活动中留下的影像。起初,面对镜头的宫艳红还有些局促。摄影导演启发她:“你想想,如果你的油井一天出油几百吨你会是什么样啊?”“我管理的油井一天也就出几吨、几十吨。要是出了几百吨……”想到这里,宫艳红不禁笑了,眼里都是快乐的小星星。摄影师及时定格了精彩瞬间。

毋庸置疑,宫艳红对石油的情感,可谓深刻到骨子里。跟所有会战期间出生的油二代一样,4岁的宫艳红随着高唱“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的父辈四处参加会战,耳濡目染,为国家多打井、多采油是融化到血液中的信念。

19岁那年,宫艳红技校毕业,来到大港油田最偏远的矿区—第三采油厂,当上一名采油工。宫艳红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做一名像父亲一样的优秀石油工人。

采油井站上复杂的流程、各式设备和眼花缭乱的资料数据,就像一道道待解难题,激起宫艳红征服的热情。上班时,宫艳红跟师傅学习查井、填资料、倒流程;下班后,便抱着《采油工》等20多本厚厚的技术书籍埋头苦读。渐渐地,宫艳红成为井站管理的行家里手。“听听设备运转声音,我就能知道哪里有故障,需要维修整改了”。

2010年,一个契机改变了宫艳红的工作轨迹。她凭借娴熟的业务技术,被推荐参加四年一度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采油工大赛。

备赛期间,宫艳红才知道自己与优秀选手的差距有多大。制图,不会,抽油机调平衡、更换流程阀门,女孩儿没劲搬不动,动作慢……每每因自己笨拙的操作,落在队友后面,宫艳红又气又急,流下不服气的泪水。随后,她擦干眼泪,对自己说:没事,不会就练,不信练不会。宫艳红一遍遍地练习抽油机调平衡,手掌磨起的血泡,破了长、长了又破;为了熟悉抽油机的操作流程,爱人胡丰山为她制作一个等比例抽油机模型,宫艳红在家反复研究;为了熟练制图,她用坏了6套绘图工具,绘制了1米高的图稿……  

“她有坚韧的品质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担任大港油田历届采油工大赛教练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赵常明对宫艳红赞不绝口,他一直记得当年看到的一个场景:那个傍晚,训练一天的学员,都回到住处洗漱休息,而宫艳红却坐在路边,一边翻看教材,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身边放着一个安全帽,帽带已被汗水浸透……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届大赛中,宫艳红赢得一枚银牌,成功晋升采油技师。宫艳红就此踏上岗位建功、技能报国的创新征程。

第三采油厂的油井有油层埋藏深,储层物性差的开发特点。为了提高油水井的精细管护水平,宫艳红踏遍油区,摸索生产规律,总结出油井的“温、提、稳、控、精、优”六字管护法,编制了《油水井健康档案》《油井护理掌中宝》等护井手册,并先后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技术探析》等5篇技术论文,经广泛推广应用,为低孔低渗油藏开发提供了宝贵的油井管护经验。

2018年,大港油田新增亿吨页岩油储量,先导试验井官东1701H、1702H“落户”在宫艳红所在辖区。宫艳红既兴奋又“压力山大”:页岩油井成功投产,将为大港油田插上腾飞的翅膀。第一次管理页岩油井,没有先例和经验可以借鉴,怎么办?

不会就学。可宫艳红上网搜索页岩油井的相关资料,才发现谈页岩油理论的比较多,真正的采油现场管护经验却寥寥无几。没有经验,只能自己总结创造。那段时间,宫艳红先按照常规井管护方法来“照顾”页岩油井,得空便坐在油井旁,听着抽油机转动的声音,记录各种生产参数。终于, 她发现页岩油井跟常规井没什么区别,就是“娇气”点,对载荷、温度的敏感性更大。于是,宫艳红制定了页岩油井“三个三特护法”。即每3个小时巡一次井;载荷波动范围±3kN;压差波动<0.3Mpa。其中3个小时巡井时,要分普通员工、技术员、班组长、技师等不同岗位特点,以此随时关注油井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各项参数。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两口页岩油井在宫艳红和同事们的悉心照料下,自喷超过500多天。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称此标志着我国在渤海湾盆地实现陆相页岩油工业化开发。几乎不发动态的宫艳红,破例将此条新闻转发到朋友圈,她无比骄傲与自豪:在大港油田的重要发展过程中,自己做出了贡献和努力。

宫艳红在采油井站工作了27个年头。巡井方式从两条腿步行,到骑自行车、电动车,到现在的开值班汽车。工作形式变了,不变的是对散布在田野绿幕中100多口油井的爱。宫艳红像熟悉自己孩子一样,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每每听着熟悉的机器轰鸣,宫艳红心里就会涌起无尽愉悦。

创新,踏平坎坷成大道

时常有人不解宫艳红:你脑子怎会有这么多创新想法啊?宫艳红浅笑不语:惟有热爱,才会发现。

2011年,“宫艳红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不久,宫艳红和同事上井换盘根。同事一边用管钳拧着盘根,一边对扶着盘根压盖的宫艳红说:“其实这活儿挺简单,但还必须两人搭把手干。”宫艳红脑海中火花一闪:对啊,如果做个固定工具,能像人手一样扶住盘根压盖,那一人不就可以换盘根了吗?想到就干。宫艳红设计了一张带有C型装置的“小卡杆”图纸,拿到维修队请焊工师傅帮忙制作。当宫艳红“献宝”式地把小卡杆递给同事,他立即跑到井站试用,又飞快地回来:“有了小帮手,自己能换盘根了”。后来,一批成品“小卡杆”来到了第三采油厂的各个采油区。2013年,“小卡杆”—“盘根压盖支撑器”成为宫艳红获得的第一个国家专利。

第三采油厂的油井泵挂较深,抽油设备机型大、载荷高,减速箱润滑部位漏失为生产顽疾。一天中午,宫艳红和同事一起擦拭漏油的减速箱。擦完再漏,漏了再擦,不仅增添大量的重复劳动,还影响了生产效益的提升。于是,解决减速箱漏油问题成为“宫艳红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第一个攻关项目。为了做好现场调研,宫艳红和工作室成员分头行动,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跑遍各个油区井场,然后上知网、百度搜索相关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实施自创的“清、找、堵、查”四步堵漏法,将80%的减速箱漏点全堵住了。还有20%堵不住的漏点怎么办,要把漏失源头找出来。宫艳红和团队成员乘胜追击,找技术员探讨、到机修厂开盖看细节,终于发现了“薄弱点”—减速箱轴承是单级密封。既然单级密封不行,能不能放双级?现有的设计没有安装条件,能不能设计一个密封盒?一个个问题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出现并逐一解决。最后,自制的减速箱自润滑双级油封总成在宫艳红管理的抽油机上应用了5年,没有一点漏油现象。“自润滑双级油封总成”是宫艳红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第一项成果,应用后可实现年节约维修费用80万元。

从此,宫艳红和她的创新工作室,创新启动键“开挂”。2013年11月,宫艳红牵头成立了采油厂“技师攻关团”,集合全厂各专业100余名技师智慧力量,为实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优化系统运行,畅通了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效益的良好渠道。技师攻关团成立一年多,共解决班组生产难题120余项,完成技术革新78件,获得国家专利23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500余万元。其中,宫艳红带领技术骨干成立的“小蜜蜂”攻坚组,解决了“气源供给无法满足发电机需求”这一难题,年累计创效近400万元,该项目获得2014年度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挖潜增效QC项目成果一等奖。

宫艳红清醒地认识到,优秀的基层技师不仅要管好油井、管好地面设备,还要想着如何把设备系统的工作效率提上来,成本降下去,消除安全隐患,降低人工劳动强度。这才是技能创新的意义所在。以前,员工更换抽油机的皮带轮需要40多分钟,宫艳红们便研制出一个拨轮器,从20分钟缩短到现在不到5分钟。这个小小的革新,一年下来,便可为采油厂综合创效70多万元。

为解决油井井口偏磨问题,从2015年开始,宫艳红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制了定位调节多功能防喷盒。以前,一口井大约工作15天要换盘根密封圈,现在延长到200天。应用最好的一口井,从33天更换一次盘根,延长到两年多。目前,油井上使用的定位调节多功能放喷盒,已是第四代产品。

—2019年,在北京13届发明创新大赛上,“抽油机井捞杆刮油器”等两项成果获铜奖;宫艳红获“创新大工匠”荣誉称号。

—2020年,“油水井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项目,总体技术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在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代表天津市总工会进行展示。

—2022年4月,“老油田提高注采系统效率关键技术及规模应用”,经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套管气排放污染的问题”攻关项目获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

—2023年5月,“油水井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项目获第17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

—2024年6月,“老油田提高注采系统效率关键技术及规模应用”项目获第18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

几年来,宫艳红与工作室成员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26件,解决一线生产难题1850项,完成技术革新586件,41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

“成绩只能证明过去。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创新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工作需要。比如现在是通过人工更换皮带轮,来调整抽油机的工作制度。随着数智油田建设,以后就该由变频柜遥控调整。”

宫艳红蓄力待发,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目标奋力前行。

庚续,传薪火奋楫笃行

“跟女选手说话前,都要先深吸一口气,把音调降一半,然后再细声细语地提出要求。女选手本身就要比男选手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得讲究方法去帮助她们提高技能。”

2024年7月中旬的一天,记者在第三采油厂培训中心,看到满脸是汗的宫艳红,正在培训现场指导即将开始的大港油田采输工种技能大赛的备战选手。休息时,一位男选手调皮地说:“宫老师对女孩可温柔了,对我们则十分严厉。但是,我不怕,严师才能出高徒。我就是冲着金牌去的。”

宫艳红笑了,看着活力四射的选手,仿佛看到当年不服输的自己。十多年的不倦学习和实践,让步入不惑之年的宫艳红,在收获知识、成功,自信、荣誉的同时,也接受了石油精神的传承,拥有坦荡宽广的主人翁胸怀和为国为企业贡献力量的责任。

宫艳红忘不了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师傅赵常明的无私奉献和榜样担当。当年,赵常明的油水井动态分析能力堪称一绝。为了学到更多知识,宫艳红主动“求”赵常明当师傅。看着宫艳红求知若渴的目光,赵常明认真地说:“只要你想学,我保证全都教你。”从此,宫艳红在技能创新的道路上如虎添翼。

行胜于言,质胜于华。当宫艳红被第三采油厂聘为培训教师后,她暗暗对自己说:“我要像师傅教我那样,去教学员、教徒弟,让更多的人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宫艳红毫无保留地将多年实践中总结的技能技巧和方法,无私地传授给学员和徒弟。她找来大量的教案和资料,认真学习教案编制和教学方法,摸索出了“目标化、互动型、阶梯式”的培训模式,策划了“周末提升课堂”“师徒对抗PK赛”“团队竞技擂台”等特色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师傅是良师益友,像大姐姐一样,总拿‘小鞭子’抽着我,让我不敢懈怠,每天都在学习,都在进步。”第三采油厂第五采油作业区采注运维一组副组长刘永保,是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也是宫艳红带出的第一位获得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采油工大赛金牌徒弟。“在师傅身上,我学到了坚韧与严谨。学会了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面对”。虽然如今的刘永保,有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甚至还带了00后徒弟,但他依然经常到宫艳红的工作室来,向赵常明、宫艳红请教,与他们一起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与宫艳红同一个班组的郭士礼,是“带艺拜师”。6年前,采油技术员郭士礼转岗,与宫艳红成为同事后,立即与宫艳红签署了“师徒协议”。“师傅不仅传授给我专业技能,在她身上,我更学会了如何真诚待人。”为了让郭士礼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宫艳红“逼”着他考上了高级技师;还给他创造机会,让他做培训老师。每当郭士礼下课后,宫艳红悄悄地去询问学员反馈,再把讲课的不足总结出来,并告知他解决方法。“师傅将我扶上马,送一程。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再上新台阶……”。

几年来,宫艳红为第三采油厂培养出33名采油技师,并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大港油田公司职业技能竞赛中累计获得11金、13银、19铜的好成绩。这些技能型人才,犹如一颗颗火种,在大港油田增储上产的征程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近年来,为了提高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形成全员同心增储上产的凝聚力,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宫艳红义不容辞。

在管理三站同事的眼里,宫艳红不仅是劳模,更是大家的好姐姐、好同事、好老师”。宫艳红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申请上报,如何找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宫艳红的影响下,大家围绕如何高效管理油水井,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展现聪明才智。

在宫艳红的影响下,运维三组团结一心、激流勇进,获评天津市工人先锋号、集团公司优秀QC小组等荣誉称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宫艳红,一名朴质无华的普通采油女工,脉管中蓬勃燃烧着石油传承的火焰,将对石油对企业的深情厚谊,化作创新技能的不竭动力,努力向更新更高目标展翅飞翔。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