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22日,第42届剑桥能源周(CERAWeek)在美国休斯敦举行。本届剑桥能源周以“多维能源转型:市场、气候、技术与地缘政治”为主题,深入探讨应对动荡世界的能源策略,共有超过1000位能源、科技、投资企业高管,高校和智库学者,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各国能矿部门官员参与演讲,吸引了来自80多个国家的9000余人参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能源周。笔者有幸作为中国石油代表团成员参加了这场全球能源界的“达沃斯论坛”,从行业大势、企业立场、政界观察三个层面分享一些个人感受。
能源安全居于优先地位,化石能源地位得到重视
首先,会议的主基调更加客观理性。与以往人人都强调绿色低碳转型不同,行业观点更加务实,平衡安全与转型成为主流。与会者普遍认为,保障稳定可负担的能源供应是首要任务,强调传统能源与新能源都要发展。沙特阿美总裁、首席执行官阿敏·纳瑟尔尖锐地指出,之前好高骛远的能源转型正在经历失败,彻底摆脱化石能源的愿景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更多人强调要二者兼顾。美国能源部长詹妮弗·格兰霍姆指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世界需要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来确保供应安全,同时全球经济正在清洁能源的支持下重获动能,新能源的发展势头已经不可阻挡。美国石油学会主席麦克·苏默指出,“现在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能源转型,还需要可靠性、韧性和可负担性”。道达尔能源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潘彦磊认为,全球能源需求需要传统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供应体系的双重保障。
全球石油需求峰值远未到来
油气相关的论坛上普遍洋溢着乐观情绪,多位业界代表强调,全球石油需求峰值还远未到来,需求增长还将持续十年左右。归纳其核心论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口增长将带来石油需求增量。尽管能源结构在持续清洁化,但从1970年以来全球人均石油消费稳定在4.6桶/年左右。到2034年全球人口还将增长20%,对应石油消费会提高到1.11亿桶/日。二是南方国家还有巨大增长潜力。当前北美、西欧、日韩以及澳洲的13个国家消费了全球半数的石油、人均消费13桶/年,而南方国家拥有全球超过85%的人口,仅消费了另外一半石油,人均不足3桶/年,特别是印度和非洲的人均消费仅1.4和1.1桶。在西方发达国家执着于脱碳的同时,大量南方国家仍然渴望获得油气来改善民生,石油消费在这些地区还有很大增长潜力。正如一位非洲国家的能源部长所说,你让我们脱碳,得先要让我们用上碳(if you want us to decanbonize we have to carbonize first)。三是油气仍具有不可替代性。作为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的成熟产业体系,具备其他能源难以比拟的规模优势、供需灵活性、储运安全性和用途广泛性,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不仅是无法取代,甚至在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更加受到政府的重视,提升能源独立性、加强油气储备正成为更多寻求战略自主国家的标配。
天然气增长的确定性则更为明确。美国能源界的代表清一色地反对拜登政府提出的暂停审批新建LNG项目的法令,有人提出“全世界需要新增的天然气,与其让这些天然气在一些监管环境标准不达标的地区去生产,还不如在美国生产更低碳的天然气。”未来LNG还会有比较显著的增长,壳牌集团首席执行官魏思旺提出,预计到2040年LNG需求将激增50%,LNG供应将在本世纪下半期保持充足。当LNG价格回到低位后,印度、东南亚和中国等地的LNG潜在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美国代表指出,气代煤是美国碳减排的最大贡献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天然气是既稳定又经济的能源,气代煤仍然是在价格和技术上最可行的转型线路。
中国新能源发展领先世界,成为欧美效仿对象
欧美近两年出台的一些政策法案是对中国以往的新能源产业政策的模仿。本来他们主张的自由市场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业发展是大忌,但是现在他们认为清洁能源技术是战略性产业,影响到未来的国际地位、国家竞争力。所以他们改变了以往把高能耗高排放制造业交给发展中国家去干的思路,要求本土化、产业回流,还通过如《通胀削减法案》《净零工业法案》等大规模的减税和补贴来促进本土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更甚一步的是,他们还增加了贸易保护的条款,不光刺激本国的产业,还要抵制外国的产业。但是现在推动大型基建项目面临非常大的瓶颈,政策配套还不完善,监管审批面临重重困难,比如社区意见、土地使用和各州利益平衡等,往往耗时数年去协商一个项目的审批。这也是导致美国在州际电网、管道,以及充电桩、制造业工厂等各种基础建设滞后和超预算的主要原因。我听到很多人提到中国的项目建设速度非常快、规模也非常大,他们是既羡慕又惊讶,这是美国远不能比的。历史上,后工业化国家的再工业化鲜有成功的案例,美国的政治体制和治理能力决定了其没有逆转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力。我也向美国学者询问了他怎么看待美国制造的前景,他表示当前新能源制造业的投资在补贴政策下增长非常迅速,但项目落地之后能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仍然很难说,美国企业需要关税等保护性政策才能生存。
能源地缘政治思想回归,重申保持合作和对话
地缘政治思维是西方人的思想钢印,一定要树立一个竞争对手,从而一次次将世界带入“治乱周期”。在冷战结束30年后的今天,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竞争对抗也在对全球能源格局带来深刻影响,能源地缘政治也从油气领域拓展到关键金属矿产和清洁能源制造业。会上,美国政界纷纷表示,要借助能源争夺全球领导力。阿拉斯加州参议员丹·苏立文强调,美国从全球事务中抽身、实施战略收缩是不现实的,必须保持对竞争者的压力。他认为,“美国的能源就是美国的权力(American energy is American power)”,需要继续开发本土资源,做强美国的油气产业,支持盟友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美国前气候特使约翰·克里提出两个反问: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如果美国不更快地发展这些技术,谁将拥有市场份额?巨大的全球市场就摆在我们面前,全球80亿人中10亿人仍没有电力,30年后全球人口会达到100亿,这是大国发挥领导力的时候,如果美国不做将处于何地?
中国像是房间里的大象,他们既忽略不了,但又不想直面。在大谈“去风险”、产业链多元化的时候,也不会提及中国的名字。但由于疫情以来中美人员流动的减少,美国能源界人士多少与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认识上的“脱节”,并且受到政治的影响存在不少的误解。或者说是活在他们所设想的情景当中,既没有去实地调研,也没有去跟了解情况的人交流,他们就认为中国应该是这样,这样按照自己的逻辑去推演一个在内心已经默认的结论。所以非常需要中国人、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发声,面对面地讲述我们的故事,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直接回应他们的疑惑和关切。
但是很遗憾,来自中国的参会代表还不到总人数的百分之一,据我了解作为嘉宾发言的只有5位。其中,中国石化的赵东总经理参加了最高级别的、与耶金博士一对一的对话。交流效果非常的好,他提出“中国石油消费在2026年达峰”的观点受到热议,而且赵东总的英语也很棒,这对于让国际社会了解到中国正在进行的能源转型非常重要。我也多次在一些论坛的提问环节主动去表达中国对于中美合作、对于气候问题的态度,介绍中国石油企业在转型上所做的努力,还是得到了美国人比较积极的回应。他认为这是他们之前不了解的,希望能更多地沟通交流。这种坦诚的学界、商业界的交流,增进互相了解,再自下而上去影响一些官员、政客还是有必要的。
最后,我还是希望中美关系向好,世界各国能够更多通过沟通合作解决当前面临的气候变化、能源安全、能源贫困等问题。同时,面对这个更加动荡不安的世界,也要采取务实行动,为难以预料的情况做好准备。

500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4.07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