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日早晨,冀东油田公司南堡联合站的空气里还浸着初秋的凉意。49.9米高的脱甲烷塔如钢铁巨人般矗立,塔顶红旗在风中舒展,发出“噼啪”的脆响,像在为攀登者打着节拍。刘翔宇站在塔顶边缘,工装外套被风掀起一角,脚下246级台阶蜿蜒至地面。“还好吧,我之前一天来回上下了4次。”被问及累不累时,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凉的扶手,指节因用力微微泛白,“这每一级台阶都是我成长路上的见证。”

作为“00后”新人,刘翔宇是今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冀东油田油气集输公司南堡联合站。这个国庆假期是他在岗度过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他独立顶岗后成长最快的时段。
上午9时,中控室传来指令:循环气相调节阀出口温度出现波动。刘翔宇与班长王岩,沿着刷着黄漆的安全通道向上攀登。金属台阶泛着温润的光泽,每级台阶深30厘米,恰好容下半只工鞋的长度。爬到80级时,刘翔宇能听见自己胸腔里沉闷的“咚咚”声,喉间泛起铁锈味的粗气;150级处,汗水微微打湿了后背;接近塔顶时,他扶着扶手的掌心已沁出薄汗,冰凉的钢铁触感反而让他愈发清醒。
“注意观察压力、温度。”王岩的声音从上方传来。刘翔宇俯身凑近调节阀,他缓缓转动手轮,金属啮合的“咔嗒”声在寂静的塔顶格外清晰。对讲机里,中控室的参数报数声、塔下压缩机的低鸣交织成独特的“工业交响曲”。当温度稳定在正常区间时,刘翔宇长长舒了口气,发现王岩正看着他笑:“现在知道为什么老师傅说‘调节阀门如绣花’了吧?急不得。”
塔顶视野开阔,红黄纵横的管线如巨龙般在厂区蜿蜒,绿色草坪像绒毯般铺展在设备间,几名身着红色工装的员工正在灰色巡检路上缓步前行。刘翔宇忽然觉得,脚下的246级台阶不仅是通向塔顶的路,更像一把刻度尺,丈量着他从“萌新”到能独当一面的距离。
下塔时,王岩指着纵横交错的管线问:“知道为什么这些管子要刷成红黄两色吗?”刘翔宇摇头。“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介质温度,就像给设备贴上‘身份证’。”王岩摘下安全帽,露出被晒得黝黑的额头,“我们脚下的每级台阶、手里的每个阀门,都连着千家万户的燃气灶。”

国庆佳节,当城市的霓虹灯次第亮起,千家万户围坐在餐桌旁时,南堡联合站的巡检路上总有身影在移动。刘翔宇和同事们每两小时就要完成一次全区域巡检,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参数报错的急促提示音,他们的脚步便会立刻加快,像医生在抢救室里与时间赛跑。
“我妈最喜欢吃鱼,以前上学时从没给她做过饭。”中控室内,刘翔宇对着妈妈发来询问吃饭内容的微信发呆,“等倒班回家,我想给她做道红烧鱼。”他想象着父母尝到时的表情,嘴角不自觉扬起弧度,“希望我现在坚守的事业,能让他们觉得骄傲。”
夜色渐深,脱甲烷塔的灯光在黑暗中勾勒出挺拔的轮廓,246级台阶被路灯照成一条光的河流。刘翔宇再次踏上第一级台阶,这一次,他的脚步沉稳有力。他知道,每向上攀登一步,就离“合格石油人”更近一分,离守护万家灯火的承诺更近一分。那些曾让他气喘吁吁的台阶,正在成为托举他成长的基石。(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