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日报》刊发本刊副总编辑与高校学者联合署名文章《坚定践行低碳发展之路》

作者:中国石油企业 | 来源:中国石油企业 | 日期:2025-10-22 | 访问:114次 | 字号:

1761121636746716.jpg

10月22日,《中国日报》刊发本刊副总编辑唐大麟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宫绮联合撰写的署名文章《In dedicated pursuit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译:《坚定践行低碳发展之路》)。文章阐述了“十四五”时期中国在推进低碳转型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分析了当前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围绕“十五五”时期中国新的NDC目标,提出了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的具体转型路径。

以下是中文版全文——


坚定践行低碳发展之路

通过深化国内改革与拓展南南合作,中国正在为全球气候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亟需跨越国界的协同行动与共同解决方案。2016年,中国签署《巴黎协定》,加入了全球限制平均气温上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共同努力。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的“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历史性举措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新阶段。

在这一承诺基础上,中国于2021年正式提交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明确提出具体目标: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至约25%;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森林蓄积量增加60亿立方米。在“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中国在推进低碳转型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关键方面。

首先,中国完善了碳治理体系,稳步构建起全面的气候治理框架。中国建立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包括一个总体行动方案和一系列分行业、分地区的实施计划。2024年,国务院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首次将“碳预算”概念纳入国家政策。各省、市政府也被要求将碳排放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其次,中国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到2024年底,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已超过14亿千瓦。仅2024年一年,就新增光伏装机容量278吉瓦、风电79.8吉瓦,稳居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首位。当年风电与光伏发电量合计达1.8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近27%,占全国发电总量的约18%。

第三,中国建立了全国碳市场,并形成强制与自愿并行的“双轨制”体系,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2021年正式启动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在2024年创下新高:全年成交量达1.89亿吨,成交额为181.1亿元人民币(约合25.3亿美元),碳价首次突破每吨100元,最高达到105.65元。截止2023年底配额清缴完成率高达99.98%,到2024年配额分配与履约管理进一步收紧。与此同时,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24年正式启动,截至2025年8月已生成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累计成交量达271万吨,成交额为2.29亿元。这在为低碳项目提供新收益渠道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市场化减碳路径。

第四,中国通过大规模造林、生态修复和草原保护等工程不断增强碳汇能力。目前,中国森林蓄积量已达209.9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成为全球绿化贡献最大的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举措进一步将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相结合,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和碳汇能力。

尽管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中国在推进能源转型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使得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更为根本的挑战在于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占主导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仍超过50%。与许多国家不同,中国试图从“以煤为主”的结构直接跃迁至“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体系,而不经历“油气时代”的过渡,这大大增加了转型的难度。此外,面对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与日益严格的低碳要求,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仍受土地资源有限、电网接入能力不足以及储能成本较高等因素制约。最后,低碳能源的市场激励机制依然较弱。长期以来,高碳能源在中国价格相对低廉,而低碳能源成本偏高,且各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价格差异。这种价差使得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推动能源转型面临较大困难。

展望未来,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将成为推动经济现代化与气候目标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2025年9月24日,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新的NDC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这些承诺为下一阶段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战略框架。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需要加快电气化进程,加大储能与智能电网的投资力度,推进碳捕集与利用等低碳技术的发展。同时,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平衡去碳化进程与经济稳定增长的关系,通过培育绿色产业来形成新的增长动能。通过深化国内改革、完善政策机制,并积极拓展南南合作以共享技术与资金,中国不仅在为自身构建低碳未来,也在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因此,低碳发展既是国家战略任务,也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