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石油: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者:本刊记者 牟雪江 | 来源:《中国石油企业》2025年第2期 | 日期:2025-03-17 | 访问:139次 |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要求石油战线继续举好“我为祖国献能源”的旗帜,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4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十大标志性成果》显示,2024年,国内油气产量当量首次超过4亿吨,连续8年保持千万吨级快速增长势头,“稳油增气”发展形势进一步巩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石油央企要牢记责任,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国石油作为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主力之一,坚决落实油气勘探开发“七年行动计划”,努力端稳能源饭碗,展现了能源保供的石油力量。

2024年,中国石油牢记重大嘱托,当好标杆旗帜,超额完成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阶段任务,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荣登“全球品牌价值500强”国内油气行业榜首,一批经营指标在2023年高基数的基础之上再创历史新高,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1742265159389067.jpg

油气增储上产,筑牢能源安全基础

油气勘探开发是中国石油的核心业务,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领域。2024年,中国石油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塔里木油田的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万米,刷新了亚洲最深直井纪录,标志着我国万米钻探系列技术步入世界前列。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石油在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方面的技术实力,更为我国在深地领域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油气产量方面,中国石油油气保障量首次突破5亿吨,“三个1亿吨”格局得以持续巩固并优化。主力油气田持续上产。长庆油田全年油气当量达到6671万吨,较上年净增64万吨,累计生产油气当量突破10亿吨,成为我国油气产量增长的重要支撑;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全年油气当量产量超过3480万吨,原油产量连续10年保持3000万吨高产稳产,天然气产量突破60亿立方米;塔里木油田:建成我国最大超深油田,全年完成油气当量产量3366万吨,同比净增13万吨,油气产量连续五年保持3000万吨以上稳产;西南油气田全年生产天然气超447亿立方米,油气当量突破3500万吨……为我国能源供应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充分发挥了能源保供“顶梁柱”的作用。

在推动非常规油气开发,拓展能源供应渠道方面,中国石油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推动了页岩油、煤岩气等资源的规模化开发。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产量突破100万吨,成为我国首个年产百万吨的页岩油示范区;建成我国首个百万吨油气当量煤岩气田,推动深层煤岩气产量快速增长。

在强化能源供应体系,保障民生需求方面,中国石油通过优化油气生产布局,确保油气资源的稳定供应,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天然气市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石油天然气供应量占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6成以上。202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达到246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3%,新增产量约169亿立方米。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多个重点区域的增产,如四川盆地天然气产量突破700亿立方米,近六年年均增产超40亿立方米。气化西藏、气化龙江等民生工程不断推进。

同时,中国石油积极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塔里木油田因地制宜深耕盆地的光伏等资源,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占比。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达到1150万吨标煤/年,涵盖氢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通过建设“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体系,推动企业向低碳、绿色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回望不平凡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样总结。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中国石油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健全推动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炼油化工: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加速

炼油化工业务是中国石油的重要产业板块,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

2024年,中国石油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力投身于关键项目建设。西三线、西四线等互联互通工程顺利建成投用,为能源输送搭建起坚实的“大动脉”。同时,独山子石化塔里木二期乙烯项目加速推进,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拉动需求,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实现扩需求、增税收,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在产业协同方面,中国石油充分发挥“链主”作用,广东石化、四川石化以企带“链”,一条条管廊串起产业集群,激活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动能。国有龙头企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4年,中国石油坚持“五有、五化、五调整”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动炼油化工业务转型升级,“炼化生精材”布局初步形成,加速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高端产品领域,中国石油凭借“产品巨人”如高端沥青、针状焦等,成功破浪市场,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其中,针状焦作为高端碳材料产品,是锦州石化公司打造世界级针状焦生产基地的重点战略项目,得到了集团公司的高度重视。这些高端产品的成功推广,不仅提升了中国石油的市场影响力,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炼化业务转型升级上,中国石油紧扣“减油增化”战略,加速炼化业务结构调整。吉林石化和广西石化作为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减少油品产出,增加化工产品产量,实现了从“燃料型”向“化工产品和有机材料型”的转变。2024年,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是国内首个全部使用绿色新能源的化工项目,投产后将显著提升化工品产量。

在新材料产量增长上,中国石油在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尤为突出。2024年上半年,公司化工新材料产量达到107.4万吨,同比增长72.0%,炼化新材料业务实现经营利润136.3亿元。全年新材料产量突破200万吨,连续三年实现跨越式增长。这些新材料广泛应用于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国家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产业协同与集群发展方面,中国石油充分发挥“链主”作用,通过广东石化、四川石化等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世界级炼化项目,投产后乙烯产量突破百万吨,高纯度对二甲苯产量近200万吨。这些项目的成功运营不仅提升了中国石油的产业竞争力,还激活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动能,推动区域经济繁荣。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中国石油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推动炼化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独山子石化塔里木二期乙烯项目采用绿色低碳示范工程,自有技术应用率超过99%,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8%,电气化率达到25.3%,成为行业绿色发展的典范。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和电动替代趋势的加强,国内成品油市场呈现“需求总量基本达峰,品种结构逐步分化,供需矛盾日趋严峻”的特点。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国内炼化企业积极推进以“油转化、油转特”为主的产品结构调整,由多产清洁油品向多产石脑油、烯烃、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方向和特色产品转型。中国石油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了炼油化工业务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关键突破与生态完善并举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关键领域。对于能源行业而言,科技创新不仅是突破资源瓶颈、提升能源效率的关键手段,更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支撑。

改革的深入推进犹如破冰之刃,能够彻底打通创新的脉络,让创新之泉充分涌流。中国石油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排头兵,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厚植支持全面创新的肥沃土壤,为原创成果的不断涌现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提供坚实保障。

自2000年起,中国石油已连续25年组织开展“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出集团公司年度有重要突破的10项科技进展,对总结和宣传集团公司科技成果、促进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中国石油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从深地钻探的万米突破到高端化工材料的自主研发,从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到清洁能源的高效开发,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中国石油在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更为国家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无需多言,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石油2024年的十大科技进展,见证科技创新如何为能源产业的未来点亮前行的灯塔。

一、深地钻探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钻深突破万米

针对万米特深井超高温、超高压、压力系统复杂等难题,中国石油研制出“1.2万米自动化钻机、抗高温井筒工作液、抗高温水泥浆体系”等核心技术装备,集成万米钻探工艺,支撑深地塔科1井实现最快突破全球陆上万米大关。为深地塔科1井打造的深地钻探大国重器,创造了世界陆上钻探一万米深井用时最短纪录,是亚洲首口、世界第二口垂深超万米井,在我国钻探工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自主茂金属催化剂实现规模化工业应用突破

茂金属聚乙烯(mPE)性能优异,其生产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聚烯烃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石油自主攻关开发高效茂金属聚乙烯催化剂,在兰州石化30万吨/年和大庆石化7.8万吨/年气相法聚乙烯装置实现工业应用,生产茂金属聚乙烯产品1.208万吨,实现了茂金属聚乙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了中国石油高端聚烯烃业务高质量发展。

三、7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建设成果正式发布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是中央企业发挥功能使命、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石油构建了覆盖上、中、下游全业务领域的昆仑大模型,全方位、深层次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作为首个面向能源化工全领域、面向社会开放使用的行业大模型,2024年11月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行业影响力显著。

四、大型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软件实现国产化替代与工业化应用

压裂软件是非常规储层改造的必备工具,以往完全依赖进口且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石油突破非平面三维裂缝模拟、复杂人工裂缝模拟、四维地应力模拟等11个关键技术卡点,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优化设计软件平台FrSmart,在各油气田实现规模化应用。截至2024年底,全国主要油气企业和石油类高校安装1625套,在页岩油气、致密油气、深层煤岩气等资源领域示范应用万余段层。

五、首套移动式井场岩样“核磁—激光—CT”一体化集成测量装备研发成功

井场第一时间对岩芯近原位高保真测量,是克服油气散失、应力及结构改变带来的误差,精确确定储层物性、含油气性的关键。中国石油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套移动式井场岩样“核磁—激光—CT”一体化集成测量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在长庆油田、大庆油田和塔里木油田等17家油气田现场应用210井次,累计测量全直径岩芯6800余米,推动实验技术由室内单点、单属性向井场连续、多属性测量全新变革,为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六、3000米oSeis海洋节点仪器支撑超深水油气勘探

深海是油气勘探开发重大战略的接替领域。面对国外500米以深海洋节点对我国禁售的困境,中国石油在国内率先攻克了超高静压密封、长时间守时等卡点技术,研发出国内首套“3000米oSeis海洋节点仪器”,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撑超深水地震采集装备自主可控。该技术通过国际地震行业最有影响力的VeRIF-i产品认证,为国家深海战略和提高中国石油在海洋物探高端市场的竞争力提供自主装备保障。

七、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创新,推动准噶尔风城组源内规模储量发现

准噶尔盆地风城组发育咸化(碱)湖盆碳酸盐细粒沉积,非常规油气勘探前景巨大,中国石油通过多学科联合协同攻关,创新形成了准噶尔盆地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与勘探配套技术,支撑了10亿吨级源内非常规资源新发现。指导了风城组油气勘探从盆缘区源边砾岩常规油藏,走向斜坡—凹陷区源内非常规油气藏,开辟了3个井组试验区,年产油量超10万吨。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全油气系统勘探实例,具有重要的学科发展意义和勘探实践意义。

八、以苯为单一原料的尼龙66成套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尼龙66关键单体及高品质服用纤维尼龙66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极大影响产业链自主可控性,制约我国重点工业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中国石油自主开发以苯为单一原料的尼龙66成套技术,发挥苯资源优势,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为重点领域工业发展安全提供保障。该技术支撑5万吨/年己二腈、5万吨/年己二胺、10万吨/年尼龙66装置建设,有效保障我国新材料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自主可控。

九、气相法聚烯烃弹性体(POE)技术开发及商业化

中国石油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发出气相法聚烯烃弹性体(POE)生产技术,突破高含量低碳α-烯烃共聚、催化剂体系、热力学平衡重构等多个瓶颈难题,有力保障我国新能源用关键材料自主可控。该技术在12万吨/年气相法生产装置上开发出7个新产品,稳定生产1万余吨,成功应用20家典型客户,综合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保障新能源用关键材料自主可控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十、首创1兆瓦井下大功率电加热蒸汽提干技术

针对稠油开发千米深层蒸汽干度不达标、注汽锅炉能耗高、碳排高且无革命性替代技术的问题,中国石油通过多管缆结构、绝缘主料、外铠材料、预制工艺创新,突破多项技术难题,在国际首创1兆瓦井下大功率电加热蒸汽提干技术。该技术可实现千米深层蒸汽干度70%,采收率大幅提高30%以上,不仅助力深层稠油高效动用,工业化应用后还可实现集团公司9.3亿吨深层稠油储量高效动用,引领稠油开发能耗、碳排双下降。

1月17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了2024年度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其中,中国石油移动式井场岩样集成连续测量成像系统CoreLog1.0成功入选。这是油气行业上游业务的唯一入选成果。

可以说,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中国石油全力推动“数智中国石油”建设,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优化科技条件平台布局,科技重大专项破浪起航,加速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牵头组建CCUS等多个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知识产权工作各项指标全面提升,中国石油管道标准走进非洲;科技创新生态持续完善,孕育一批石油科学家和能源化工领域战略科技人才,中国石油“5+N”工程师技术中心体系构建取得重要进展,寰球工程公司张来勇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大庆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研发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不仅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中国石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注入澎湃动力,助力企业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绿色征程:点亮能源转型新航标

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国石油不仅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更在推动能源转型、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的浪潮中,绿色发展与能源转型已成为时代赋予能源行业的重大使命。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石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地踏上了一条绿色低碳转型之路。2024年,中国石油在新能源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大庆油田、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等一批新能源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吉林油田首个大型集中式风电项目建成并网,地热、CCUS业务按下“快进键”。

一、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取得历史性突破。2024年,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发展迅速,发电量同比增长显著,达到2022年的3.4倍。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热电氢”三驾马车齐驱并进,初步形成了“油气热电氢”综合性供能格局。

二、风光发电与储能项目。塔里木油田上库高新区低碳转型130万千瓦光伏项目,这是中国石油在运的最大整装光伏项目,年均生产21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替代标煤6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1万吨;玉门油田东镇20万千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是中国石油首个规模最大的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在青海油田应用了首套自主研发的全钒液流电池系统,实现了边远油井场的“绿电”供应和零碳采油。

三、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中国石油在新疆库车建成绿氢示范项目,利用“三北”油区丰富的风光资源制氢,替代炼化“灰氢”,推动炼化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加氢站和综合能源站建设,截至2024年,已建成8座加氢站和5座综合能源服务站。

四、地热能开发。北京中深层地热供暖试点示范项目,是北京市首个中深层地热供暖试点项目,标志着中国石油地热产业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冀东油田曹妃甸新城地热供暖项目,是全国最大单体地热供暖项目,累计供暖面积超400万平方米。

五、CCUS技术与碳减排。中国石油在吉林油田、大庆油田等地建成多个CCUS示范区,二氧化碳年注入量突破150万吨;碳中和林建设:大庆油田和长庆油田分别建成碳中和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显著提升。

六、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中国石油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取得8项标志性成果,建成9个示范区,编制标准规范38项;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推动了“油气热电氢”新能源发展体系的构建。

七、综合能源服务与生态融合。综合能源服务方面,中国石油在全国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初步完成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一张网”;在生态融合方面,在辽河油田红海滩和新疆克拉美丽气田等地,实现了油气生产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中国石油在生态完善和新能源领域的进展,正全力以赴提升“能源总当量”,并强有力的推动了新能源发展,加速构建“油气热电氢”多能互补的新格局。过去一年,公司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上实现超过50%的增长,风光发电量更是实现翻番。大庆油田将新能源业务提升到与油气业务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新能源项目装机规模较2023年扩大6倍;塔里木油田全年生产绿电13.5亿千瓦时;吉林油田借助CCUS技术打造出多个“零碳”场景。一幅“绿色中国石油”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一份份油气储量产量再攀高峰的捷报,书写着端稳端牢能源饭碗的生动实践;

一项项能源合作旗舰工程,不断拓宽海外能源保供的大通道;

一个个落地开花的新能源项目,让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鲜明;

一次次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彰显着中国石油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大实力;

一个个绿色低碳转型的示范项目,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一个个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推动“数智中国石油”迈向新的高度;

一个个高效协同的产业链布局,激活了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个个扎根基层的创新团队,为企业发展筑牢了坚实的人才根基;

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彰显着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一个个奋勇争先的奋斗身影,汇聚成中国石油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磅礴力量……

中国石油的奋进事迹如繁星般璀璨,每一项成就都闪耀着奋斗的光芒。然而,有限的篇幅只能撷取其中的几抹亮色,见证过去的奋斗和未来发展的基石。展望未来,中国石油将继续肩负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征程,向着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目标奋勇前行。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