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俄东线:打造国家管网新标杆

作者:高振波 王欢 王庆昱 | 来源:《中国石油企业》2024年第12期 | 日期:2025-01-10 | 访问:493次 | 字号:

2024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简称中俄东线)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增至380亿立方米达到最高水平。

这条我国重要的东部能源大通道,承载着滚滚气流从小兴安岭出发,一路向南,跋涉5111公里,造福东北三省、京津冀、长三角沿线。我国环渤海和中东部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有了更大的“底气”……

1736534304245810.png

中俄东线是我国首条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等级、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天然气管道工程。管道 北起黑龙江黑河,途经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南至上海,全长5111公里,其中新建管道3371公里,利用在役管道1740公 里,是继中亚管道、中缅管道后,向中国供气的第三条跨国境天然气长输管道。全线按照北段(黑河—长岭)、中段(长岭— 永清)、南段(永清—上海)分段核准、分期建设。图为中俄东线中段建设场景。

2020年3月,刚刚成立的建设项目管理公司承接了中俄东线这一国家级重大工程在建和未建项目的建设任务。

站在新起点,承担新使命。建设项目管理公司作为国家管网集团四大业务“建、运、维、研”专业化的工程建设企业,承担着加快构建“全国一张网”的光荣使命。公司党委一以贯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践行“四个管道”作为推进管网事业高质量发展“金字招牌”,不畏山高坡陡、不惧雨雪风寒,用“最讲政治、最有信仰”的管网担当,树牢“求真务实 艰苦奋斗”的共同理念,铺就出纵横千里的油气能源管网,全力推动中俄东线全线建成投产。

建立管网标准 锻造平安管道

11月18日,中俄东线南段江苏海门施工现场,最后一道焊口焊花四溅;千里之外的公司本部监视中心,值班人员通过屏幕时时监督着现场作业。

在中俄东线南段,公司通过远程视频监视和无人机等方式,狠抓工程施工和作业环节安全风险。目前已形成了“本部主监视中心+区域分监视中心”的两级监视和值班架构,并发布了对应制度,两级监视中心实现了隐患查找和整改的贯通式管理。

中俄东线南段工程自开工以来,坚持安全生产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坚持以铁的意志“严管”、铁的措施“严防”、铁的手腕“严惩”,严抓工程施工安全。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既抓住重点风险,又抓实细枝末节;组建质量安全环保监管中心,制定落实“吹哨人”制度,重点加强现场作业环节及高风险作业安全监管,狠抓“低老坏”,严惩“三违”,对安全生产事故实行“零容忍”“一票否决”。

严抓工程施工质量,持续实施典型问题整治专项行动,依托PIM系统和智能工地建设强化过程监管,开展青年查隐患,精准管控焊接、防腐、隐蔽等关键环节,严把施工开工关、过程关和验收关。

严抓承包商监督管理,落实“承包商十项管理措施”及承包商管理规范等要求,持续加大对承包商QHSE绩效考核和处罚力度,通过严管严治培育诚信、担当、忠诚的优秀承包商队伍。

穿越江河水网 铸造绿色管道

8月30日,江苏南通,长江江面底下50米处,中俄东线控制性工程长江盾构管道安装圆满完成。开工以来,“万里长江第一隧”工程以国内首个单次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直径最大等纪录挑战世界之最,并以坚持零污染、零排放、零渗漏,切实保护两岸湿地和长江水域生态环境,绘制了守护长江生态的“绿色名片”。

此前,为避免大开挖方式对江河水域生态的干扰,5条定向钻先后穿越黄河主河槽及河滩地,合计长度5526米。

盾构穿越长江、定向钻穿越黄河成为中俄东线南段打造绿色管道的一个写照。中俄东线南段途径的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沿线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水网密布。仅江苏段就穿越大中型河流及等级公路79处、小型河流沟渠1200余处、养殖塘450余处,平均每250米就有一处河流穿越,环保施工难度陡然增加。公司坚持绿色设计、绿色施工,采取缩窄机械作业带、减少树木砍伐、管沟回填及时恢复植被措施,采用顶管、定向钻、盾构穿越等非开挖技术穿越环保高敏感区域,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和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绿色管控。

激发创新活力 打造发展管道

长输管道口径1422毫米、管道壁厚最高达32.1毫米、钢级X80、12兆帕高压力等级—中俄东线采用当时世界最大管径、最大壁厚的输气管道,在国内施工尚属首次。首次在中俄东线全面推广连续机械化作业,实现100%全自动化焊接、100%全自动超声检测、100%全机械化防腐补口,焊接的一次合格率已经达到98%,实现了中国几代管道人的夙愿。

从中俄东线北段、中段到南段,从最低气温—40℃的东北雪原到水网密布的江南水乡,施工技术及装备的升级改造步伐从未停歇。针对江南水网密集地区,设备进场、自动焊施工和机械化作业实施难度高等难题,中俄东线南段现场对焊接工艺、施工组织等进行了试验和应用验证。从运布管、冷弯管加工、自动焊流水作业、机械化防腐补口到沉管下沟等各关键工序技术,以及质量、安全、经济成本控制等方面,中俄东线南段D1422×32.1毫米管道形成一套完整共32项试验成果。一系列科技成果,助力中俄东线工程破解高寒冻土地区全自动焊难题,攻克水网、山地、沼泽等高难度工况施工问题。

聚焦打造智慧管网,公司以智能化为抓手,创新搭建“智能工地”,围绕国家管网集团“全数字化移交、全智能化运营、全业务覆盖、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打造“智能管道样板工程”,实现管道从建设期到运营期的资产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施工效率得到整体提高。

输送福气,普惠民生。来自西伯利亚的清洁能源由小兴安岭入境,经由中俄东线管道,每年向东三省、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稳定供应天然气380亿立方米,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随着中俄东线、西气东输四线等重点工程的建成投产,我国油气管网规模、安全水平、技术实力、创效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将再接再厉、不负重托,在加快构建“全国一张网”与保障安全高效运营的管网事业新征程中持续贡献建设力量。

(作者单位: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