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能源行业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传统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着碳排放控制压力较大、转型成本较高、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需逐步完善等挑战。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稳增长和调结构,坚持先立后破,积极发展新能源,发挥新能源清洁化、可替代、自给丰富的优势,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为能源工作“划重点”,强调在能源保供稳价的同时,深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三大石油央企相继表示,石油央企必须坚定不移树立起绿色低碳发展的鲜明导向,在维护能源安全的同时,加快发展方式低碳转型。
锚定“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具有能量密度大、零污染、零碳排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如今,发展氢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重要能源策略之一,是现代能源体系的一颗新星。
“作为我国最大的移动能源供应商,中国石化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障已有的传统油气能源供应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布局新能源业务,打造低碳竞争的新优势,引领带动传统能源化工公司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国家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国石化董事长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表示,中国石化锚定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加强氢能产业链一体化投资布局,计划2023年年中投产国内最大2万吨/年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同时正在研究布局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包头、漳州、海南洋浦等一批绿氢重大项目。
3月31日,全球在建最大光伏制氢生产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的220千伏绿氢变电站成功送电,计划6月30日投产。4月10日,中国石化宣布,“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已被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氢气长距离输送管道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石化“一基两翼三新”的产业发展布局愈发清晰。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石化将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重点拓展氢能作为其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全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化工企业。“光伏制氢”,无疑将成为最重要的版块之一。
近日,中国石化宣布通过低成本制氢技术取得突破,有效将制氢成本降至每立方米氢气仅2.1元,意味着氢能时代的到来已经不再遥远。
低成本制氢技术的突破,将极大地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尤其是加快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当前,包括国内外多家汽车制造商在内,已推出了多款氢燃料电池汽车,并计划于2025年前陆续投入市场。低成本氢气的产生,不仅将全面降低氢车的使用成本,还将有助于规避依赖天然气供应的风险。同时,低成本制氢技术也将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做出巨大贡献。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明显降低,真正实现清洁、绿色、循环共享的能源发展路径。相信随着该技术的逐步推广,制氢成本将逐步降低,并逐渐进入商用、产业化阶段。
除了将氢能作为新能源核心业务外,中国石化还坚持新能源多元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其他新能源业务。在太阳能方面,公司将开展千站光伏推广计划,根据各地光照资源条件和地方扶持政策,与加油站综合改造、充电桩建设等工程相结合,争取“十四五”末实现在全国7000座销售终端推广分布式光伏电站,新增发电装机400兆瓦。2021年,公司加快光伏发电站点布局,目前已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205座,规划建设1000座销售终端分布式光伏发电,已基本完成选址工作。在风能方面,中国石化也在积极研究海上风力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开展海上风能发电项目。在生物质能方面,公司不断提升生物燃料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性,扩大销售市场,成为国内领先的生物燃料技术集成商和产品经销商,力争到“十四五”末乙醇汽油经销量达145万吨/年。此外,中国石化还在加快布局充换电业务,规划“十四五”期间建设5000座充换电站。公司与奥动等新能源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助力绿色交通发展,目前已建成充换电站570座。
迈入“油气热电氢”协同发展新阶段
中国石油把绿色低碳纳入公司五大战略目标,构建多能互补新格局,推动企业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稳步转型,从油气勘探到开发建设,每个环节都植入了低碳基因。
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表示,中国石油努力成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与保障能源安全的中坚力量。中国石油制订《行动计划》,推动公司从油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实施绿色企业建设引领者行动、清洁低环能源贡献者行动、碳循环经济先行者行动,力争2025年前后实现“碳达峰”,2035年外供绿色零碳能源超过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
依据《行动计划》,中国石油将其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21—2025年为清洁替代阶段。在此期间,中国石油将以生产用能清洁替代为抓手快速起步,产业化发展地热和清洁电力业务,加强氢能全产业链CCS/CCUS等战略布局。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产能比重达到7%。2026—2035年为战略接替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石油将逐渐扩大地热、清洁电力,产业化发展氢能、CCS/CCUS业务,大幅提高清洁能源生产供应能力和碳减排能力。计划到2035年实现新能源新业务与油气业务三分天下,基本实现热电氢对油气业务的战略接替。2036—2050年则为绿色转型期。其核心是锚定碳中和目标,继续规模化发展地热、清洁电力、氢能、CCS/CCUS等新能源新业务,助力社会碳中和。计划于2050年热电氢能源占比50%左右,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过去一年间,中国石油将新能源业务纳入主营业务发展。成立了新能源、新材料、迪拜3家研究院,围绕风、光、热、电、氢布局一批新能源项目。2021年建成投产新能源项目39个,新增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达350万吨标准煤。2022年,中国石油股东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在公司经营范围中增加了热、电、氢、碳减排、低碳技术等新能源业务。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新材料发展再按快进键,已投产项目4个,在建项目38个,超前储备一批清洁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六大基地、五大工程”意味着中国石油已经坚定迈入“油气热电氢”协同发展新阶段。
2022年2月4日,在万众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石油自主研发生产的绿氢“点燃”了张家口赛区太子城火炬台。这是本届冬奥会唯一由绿氢“点燃”的火炬台,也是冬奥历史上首支以绿氢作为燃料的火炬。此举创造了冬奥火炬用能历史,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
从2008年中国石油用天然气点燃北京奥运会“鸟巢”主火炬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自产氢气点燃张家口赛区、延庆赛区、“冰立方”三个火炬台,两次奥运会见证了我国加快能源转型步伐的信心和决心,也折射出中国石油赋能“绿色冬奥”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担当与作为。
江河眷顾奋楫者,风正扬帆正当时。在奋进的新时代,中国石油正大踏步行进在绿色发展的大路上,为美丽中国建设赋能加油。
在蓝色国土上书写绿色画卷
新时代的十年,中国海油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企业发展全局,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前所未有。十年来,中国海油节能减排累计投入资金上百亿元,降碳、减污、扩绿协同推进,实施节能减排项目达1000余项;LNG(液化天然气)交易总额上亿吨,天然气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913万千瓦时,为美丽中国贡献清洁能源;大力实施“岸电入海”“绿电入海”,积极探索油气勘探开发与多种新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以实际行动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双重责任……
“中国海油向海而生、因海而兴,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开发蓝色国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职责使命。未来,中国海油将努力成为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主力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探索碳利用与封存产业化发展的先行军。”中国海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汪东进介绍,中国海油已发布了以“零碳愿景,赋能未来”为主题的《中国海油“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了“2028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总体目标。“双碳”行动方案详细描绘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径图、任务书,是推动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总纲领”和“动员令”,标志着中国海油吹响全面开启绿色低碳转型新征程的号角。
经过多年实践,中国海油形成了海上天然气、陆地非常规气、海外LNG资源和国内新能源协同发展的低碳业务布局,以及具有海油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在“稳油”基础上,中国海油把加快天然气发展作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和主攻方向,持续打造绿色低碳转型新动能。
我国拥有1.8万千米大陆海岸线,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更适合大规模开发建设海上风电场。当前,我国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约1.6万亿元,未来将形成多个千亿级别产业集群。因而,再次发展海上风电,中国海油面临全新的市场机遇。在诸多清洁能源种类中,海上风电,是与作为中国最大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的中国海油契合度最高的领域。其丰富的海上工程资源和生产作业经验,均可以应用到海上风电领域。
按照“双碳”行动方案,中国海油将实施清洁替代、低碳跨越、绿色发展“三步走”策略:第一步为清洁替代阶段,时间跨度为2021年—2030年;第二步为低碳跨越阶段,时间跨度为2031年—2040年;第三步为绿色发展阶段,时间跨度为2041年—2050年。与此同时,中国海油将推进稳油增气保障、能效综合提升、能源清洁替代、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跨越和科技创新引领等六大行动、布局保障国家油气安全、加快国内天然气产业发展等23项重点工程。“十四五”期间,中国海油碳排放强度力争下降10%–18%,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资本性支出之比达到5%–10%。力争到2050年,公司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超过传统油气产量占比,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清洁低碳综合能源产品和服务供应商。

388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3.7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