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断,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会议将海洋经济明确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这一战略定位深刻揭示了:在陆地资源约束趋紧、国际竞争格局重构的背景下,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必将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空间。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再到此次会议聚焦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对海洋经济的重视一以贯之、层层深入,构建起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的完整战略体系。
深海作为战略资源的聚集地,其开发能力直接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全球海洋能源展望》显示:全球70%的油气资源蕴藏于海洋,其中300米以上深水区占比达44%。更值得关注的是动态趋势——近十年全球新增油气储量中,深水区贡献率达45%,产量占比年均提升1.2个百分点。这种“增量在深海”的格局,使得深海开发能力成为衡量国家能源自主可控水平的关键指标。我国在此领域的突破具有典型意义,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2024年海洋原油产量突破6000万吨,占全国原油增量的80%;海洋油气业增加值达2542亿元,带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长率达8.7%。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科技+产业”的双轮驱动:一方面持续加大深水勘探投入,另一方面突破1500米超深水开发技术体系,实现深水钻井装备国产率从40%提升至75%。
中国海油的深水实践堪称国家战略的生动注脚。作为“深海开发国家队”,其发展轨迹折射出我国深海能力的跃迁:2012年“荔湾3-1”项目突破1500米水深门槛;2021年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平台“深海一号”投运,使我国深水开发能力跻身世界第一梯队;2024年“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创新采用“绿电制氢+碳封存”模式,实现年产气30亿立方米、年减碳20万吨的双重效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技术突破:自主研发的“璇玑”旋转导向钻井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水下生产系统成本降低40%,深水工程作业效率提升50%。这些创新支撑中国海油在南海先后发现“深海一号”等4个千亿方级大气田,形成2000万吨油当量年产能。
中国石化则开辟了海洋能源的新赛道。面对全球氢能发展面临的淡水消耗瓶颈,其创新团队攻克耐氯腐蚀电极、膜分离等关键技术,于2024年建成国内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装置,并直接联通青岛炼化氢气管网,为“绿电-绿氢-绿色炼化”产业链提供示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我国沿海风电装机已超50GW,利用弃风电力电解海水制氢,既可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又能节省珍贵淡水资源。这种“蓝色氢能”模式,为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石油在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中展现担当。其建设的冀东油田1号储气库,是我国首座海上储气设施,保障了京津冀地区应急用气需求。在宝岛21-1气田实施的CCUS项目,创新采用“超临界注入”工艺,使二氧化碳封存效率达95%,较陆上项目提升15个百分点。这些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海洋领域的生命力——2024年海洋油气行业万元产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8%,超额完成国家减排目标。
中央“向绿向新”的战略导向正转化为具体行动。中国海油渤海岸电项目年减排65万吨,相当于植树3600万棵;中国石化启动的“海洋牧场”计划,在油气平台周边培育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国石油研发的“数字孪生”技术,使海上油田作业人员减少60%。这些创新表明:海洋油气开发正在从传统的资源获取,向“资源+生态+科技”的综合效益转变。
构建“油气为基、多能互补”的海洋能源体系,这条中国特色向海图强之路,以深海资源开发保障能源安全,以绿色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以陆海统筹实践守护蔚蓝家园。当钢铁平台如脊梁般挺立于万顷碧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座能源平台,更是挺立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深海脊梁,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已清晰铺展:深海资源为我所用,绿色技术由我掌握,海洋强国的能源根基在创新与坚守中日益稳固。

46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7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