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贾学志:从电焊工到技能大师

作者:本刊记者 郑金国 通讯员 崔洪颖 摄影 朱克民 | 来源:《中国石油企业》2024年第8期 | 日期:2024-08-20 | 访问:822次 | 字号:

编者按

在石油石化企业生产现场,活跃着一支有特别战斗能力的队伍,他们来自基层,根植生产一线,凝智聚力,解决生产现场遇到的各类难题。在石油石化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他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就是由操作工人形成的庞大的技能人才队伍。这支队伍的崛起与壮大,得益于企业为他们搭建的成长成才舞台,如胜利油田职业技能竞赛已经举办了22届。这种竞赛为广大技能操作人员提供了展示技艺的机会,打通了岗位成才的快速通道。一大批技能水平高超,心理素质过硬的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化技能大师、胜利油田电焊工贾学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做了29年电焊工的贾学志,2024年,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4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月,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而他依然奔波在施工现场。无论多复杂的焊接难题,他一到场,现场的干部工人都会松一口气,他也从未让人失望。如今手握高科技“利器”的他,更是如虎添翼。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一款小口径金属管道自动焊装备,实现了直径68—168mm油气管道自动焊技术新突破,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由于还在进一步升级改造中,这款自动焊接装置他只组装制造出三套,现场应用效果奇佳,三套设备根本不够用。就在与记者交谈期间,他接到两个电话,都是请求自动焊支援。

“设备还需改进,下一步解决‘根焊’问题!”,他用了一个专业术语,随即解释道,自动焊的“根焊”技术是个世界级难题。但听他语气,似乎攻克也不是多难的事儿。此刻,自身充满浓郁电焊工气息的贾学志,浑身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个看似普通的电焊工,其实在他的业务领域,早已攀上行业之巅。

1724294739540656.jpg

心里藏着个劳模

贾学志出生在入海口黄河故道上一个偏僻的农村。童年记忆里,出门是白茫茫的盐碱滩,进屋是穷得叮当响的家徒四壁。村里没人想到,那片什么庄稼也长不成的盐碱滩,地下竟孕育了宝贵的石油资源,他们更没有想到,这片盐碱滩还在一个少年心里长出了一个伟大的梦想。少年贾学志眼见隆隆炮声过后,一座座高大的钢铁架子矗立起来,之后又有比自家房子大几十倍的大油罐突然从地上冒出来。后来他知道了那个叫油田的神秘之地。再后来,哥哥姐姐到油田上班,家里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他开始羡慕哥哥姐姐,开始向往油田。有一次同样在油田上班的姐夫来家,用十分崇敬的口吻讲起他的师傅,说自己的师傅是油田的劳模,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比对领导都尊敬!”他强调。那一刻,贾学志终于暗下决心:去油田,当劳模。

1992年初中毕业后,贾学志以优异成绩被山东省一所中专学校和油田一所技校同时录取,而中学校长专程来家里劝,觉得他应该读高中,考大学。当过中学教师的父亲最终遵从儿子去油田的选择,但郑重告诫:当工人可以,但必须当一名响当当的技术工人!

那时候技校的学习氛围不浓,很多人只是把这里当成参加工作的跳板。贾学志不一样,因为心里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学的电焊专业,专业理论涵盖金属材料的冶金、工艺以及工程力学、电工学等,贾学志如饥似渴地学习,这些积累让他在以后的电焊工作中受益无穷。三年后毕业时,成绩好的前几名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单位,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新成立的海洋石油开发公司,他没想过海上工作的艰苦,他想的是海上(浅海)油田发展潜力更大。他一直没有忘记心里的目标。如他所愿,海洋石油开发公司也就是后来的胜利海洋采油厂,1995年正式投产后,一年一个台阶,从最初的年产油10万吨到2017年年产油量突破300万吨,2023年更是突破360万吨。这种跨越式的快速发展,让一心钻研电焊技术的贾学志,有了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实际上,技校学习的最后一年,他们都在实习。贾学志带着29名同学在生产现场摸爬滚打了一年,期间他甚至参与了热采蒸汽管线的焊接,掌握了耐热钢材的焊接技术,这是熟练的老电焊工才能掌握的技术。所以刚到单位上班的贾学志,根本不像是新分配的技校生,倒像个熟练的电焊工。他没有经过师傅带徒这一关,直接独立顶岗上班。他也根本没把这当回事儿,相比自己内心的目标,这才算刚迈开步。

1998年,在参加工作第四个年头,他第一次有机会参加公司的工人技术比赛,开始崭露头角。

2004年,他以海洋电焊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油田职业技能竞赛赛前培训班。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海洋公司,遇到了陆上油田地面建设施工队伍的专业电焊工,这是电焊工的“正规军”。差距是明显的,但在意识到差距的同时,贾学志心里也燃起了不服输的斗志。他抓住一切机会向老电焊工们学习。有一种“钢板仰位焊接”操作,他以前从来都没见过,海上作业虽然难度也大,但毕竟有局限性。这种增强自身技能的机会他决不会放过。操作时电弧总也打不到焊道上,但焊花飞溅却实实在在落在身上。五月的气温,人已经穿不住厚重的工服,强烈的电弧光伴随着浓烟和烧烤般的热量冲击着身体,他的双手以及整个前臂,尤其是胳膊肘下面,早已是新伤连着旧伤,每一次抬动手臂,撕心裂肺的疼痛扯得全身抽搐,他用顽强的意志控制着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焊条电弧上……最终他掌握了这项技能。

这种赛前集训,让贾学志收获巨大。平日上班都是奔波忙碌在施工现场,虽然积累了不少实操经验,但难有机会梳理、提升技能。这样的集中脱产培训,看似为大赛准备,实则是给选手一次全面历练提升的机会。整日与同行各路高手竞技切磋,贾学志提升的不仅是技能,更是眼界与见识,他眼里不再只是盯着焊枪,多年积累的理论知识酝酿发酵。他对焊接工艺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有一种工作,条件越艰苦难度越大,从事它的人就越坚强;有一种生活,环境越差越是艰辛,给人留下的越是美好的回忆”。贾学志在一次演讲中用这样两句话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工作生活。

贾学志见证并参与了海洋采油厂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全过程,他参加了300余口油水井投产施工、20余座采油平台海底管道碰头投产施工、1500余次作业井的井口流程改造。全程参与了采油厂平台自动化改造。他的想法很简单,“多干工作长技能、多跑现场长经验”。他年均出勤时间保持在330天以上,看到哪座平台有施工、哪座平台有自动化改造,他都会抱着学习的态度,准时登上出海的船舶。

这种辛勤努力,换来了100余项创新成果,也让他有机会研究总结出并推广应用了“管道在线不停输焊接工艺法”等15项海陆施工操作方法。 

2009年5月他通过了电焊高级技师的考评,被聘为电焊“主任技师”, 2013年6月被聘为采油厂电焊“首席技师”。

2011年,他被评为油田劳动模范。在电焊工岗位拼搏奋斗了16年,他终于实现了藏在心中的小目标,成了少年心目中的那个“油田劳模”。

1724294769243865.jpg

写论文的班长

贾学志1997年起担任维修班班长,一干就是18年。

班长这个岗位兵头将尾,既是干活的岗位,也是管理的岗位。每项工作都实实在在:生产上不用心就会完不成任务,安全上不用心就会出现隐患乃至事故,管理上不用心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贾学志开始用心研究起班组建设。

他要求每个人提供一张“全家福”照片,放大洗印出来后挂到工房醒目的墙面上,每次班前会讲安全工作时,他就要求大家盯着自家的“全家福”照片看。这是他自创的“班组亲情安全管理”的内容。他这套“亲情安全管理”法在班里推行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受到员工家属们的拥护支持,他将这些内容梳理总结后形成了论文,并作为管理小成果发布出去,还获了奖。

他通过认真总结几年的班组管理工作实践,分析归纳出班组管理工作的几个要素,形成了一套“135”班组管理法。

他还通过创建《班组日志》,“准确形象地记录班组的生产生活活动”,探索形成了“施工班组日志管理法”。

他以班组日志详细记录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实现了班组工作的量化计量,提出了“月度贡献值”概念,形成了一套“月度贡献值”量化考核管理办法,这套考核办法被一些采油厂借鉴推广,获得油田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当班长这些年,他发布了10多项班组管理成果,并写出了12篇有关班组管理的论文。

他利用出海往返的乘船时间,整理编写出了《班组工作手册》、《现场施工标准化手册》。

这个文武双全的班长,把他的维修班带成了采油厂“十佳名牌班组”, 为厂里培养出二十多名技术骨干和八名班组长。2010年1月,被胜利油田授予“红旗班组”光荣称号。

1724294806557768.jpg

创新技能团队引领人

在油田技能大赛中尝过甜头的贾学志,放弃继续参赛的机会,把精力放在培养技能人才后备力量上。他利用每年冬季出海施工较少的条件,开展“技能提升大练兵活动”,他精心制作了300余课时的课件,结合徒弟们实际操作出现的问题强化训练。在2014年的油田第18届职业技能竞赛中,他指导的3名选手全部获奖,一人夺得了第一名。2016年10月,作为指导老师带领一名选手首次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与来自全国的各路电焊高级技术人员同台竞技。

2015年9月他被推选为胜利油田技师协会海洋采油厂分会会长,成为采油厂高技能技师团队带头人,组织开展了“海洋采油工”题库编审工作,累计编写操作标准137项,完成海洋采油工职业技能鉴定试题4652道。组织完成技师分会合理化建议论文征集评奖,上报油田技师协会获奖率大幅提高。组织开展各项技术创新交流和员工培训活动,年度组织各类技能培训班30余期。

2016年3月,他承担了采油厂“海油创客工作室”的建设和运行工作,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图纸设计到投产的工作,征集整理各类创新成果150余项,完成展厅布展以及各类文字汇报材料10余万字,针对海上降本提效成立了15个研创项目组。

在开展对标油田示范工作室“找差距、走访学”活动中,他先后对油田20多个示范工作室进行了访学和交流,完善并搭建了全方位交流平台。按照“集约资源、联智联力、跨界整合”的原则,努力把工作室打造成“集体智慧凝聚释放的舞台”、“员工岗位创新成果的孵化器”。

那段时间,别人的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他的工作时间是“朝五晚九”。

成绩突出,荣誉随之而来。2017年4月,他荣获了“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018年成为“胜利油田技能大师”。

创新是座没有顶峰的高山,唯有攀登不止

2018年5月,胜利油田实施专业化改革,整合各采油厂维修业务,成立地面工程维修中心。2020年5月“油田技能大师”贾学志被“请”了过来。

地面工程维修中心由多家单位的维修大队合并组建,施工标准和施工习惯存在很大差异,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施工现场成了他的首要任务。他带着团队,深入施工现场反复调研,用了半年时间,修订完成电气焊工种的施工工艺标准和规范。在此期间,还建成了训练基地,选拔和培养电气焊专业领域的技能人才,推进标准和规范落地,逐步把地面工程维修中心的维修工作带入正轨。

勤于思考的贾学志通过研究认为,油田地面工程维修行业面临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应该有更多的先进技术来推进行业的发展。为此,他着手开展新型焊接切割技术在油田的推广研究,对“小直径TIG自动焊”“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高性能防腐保温技术”等项目持续跟进。

在一线施工现场摸爬滚打20多年的贾学志,最了解电焊工作的辛苦。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现场焊接工作用机器完全替代人工。他的逻辑是:手工完成的动作,机器一定能完成。近几年自动焊装备在大口径金属管道已经应用成熟,但在小口径管道上,即使目前国内最好的自动焊—氩弧自动焊的工作效率也不高。他想攻克这一难题。

他带着团队展开研究,查阅资料,反复构思,做出设备再反复调试。做设备不难,难的是各项复杂的工艺测试,常常为了一个数据,几经反复,有时明明感觉接近目标了,却怎么也跨不过去。反复枯燥而无果的测试,几度让团队成员们陷入崩溃的边缘……而贾学志坚定的目光始终不变,多年养成的习惯:心里一旦认定一个目标,无论过程多么艰难,不达目的决不放手。这一次他同样坚持到迎来胜利的一刻。历经两年多的持续研究,这款完全具有胜利油田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口径金属管道自动焊装备”终于研发成功。连续180余天的焊接工艺调试试验,探索出“时间到秒、质量到克、全位置360°+”的调试工法,破解了397项技术难题,实现了直径68—168mm油气管道自动焊技术新突破,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使用人员只需利用设备遥控,就能轻松完成焊接工作,不仅大大降低电焊工的劳动强度,工作效率也比人工提高两到三倍。

小口径金属管道自动焊装备问世,引起了业内极大关注。他受邀参加山东省特种设备焊接技术论坛,就这台自动焊设备的研发应用作交流发言。

2020年,贾学志被聘为“齐鲁首席技师”,同年,成为“中石化集团公司技能大师”。这一年他还代表东营市组织参加了山东省技能兴鲁特种设备焊工技能大赛,取得团体第六名的好成绩。 

2022年9月,他代表东营市和胜利油田组织参加了山东省特种作业人员焊工技能大赛,该项大赛除了焊工个人技能考核外,还融入了“受限空间焊接操作演练”,贾学志被山东省应急厅抽调到大赛进行该项目的执裁工作,他带领的团队也取得综合成绩团体第三名、应急演练团体第二名的成绩。

为加快自动焊技术推广,他带领团队编撰了“特种设备焊机操作人员—焊接操作工”培训教材。 他应邀参加“山东省焊接技术论坛”,与哈工大、哈焊所等12名教授专家进行了大会论坛交流。

他是国家应急管理部特聘焊接专家,也是东营职业学院兼职教授……

繁忙的工作并没有减缓贾学志创新路上的脚步,目前,他正带领团队攻克自动焊“根焊”技术这个世界级难题。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