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回望孙健初 丰碑永在

作者:铠玉 | 来源:《中国石油企业》2024年第7期 | 日期:2024-07-22 | 访问:645次 | 字号:

他是伟大的地质先驱。

他发现了中国第一口油井,开发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

他当选为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主席。

他主持开办了新中国第一期石油技术干部培训班。

他组织绘制了新中国第一张石油发展蓝图。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的孙健初(18971952)。

微信截图_20240822092418.png

孙健初在“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全面抗战期间,率领他的地质团队实地勘探并精准定位了玉门油井,从而奠定了玉门油矿发展壮大的基础。1943年,孙健初留学美国深造时擘画的《发展中国油矿计画纲要》,更是绘就了一个以“科学救国”为情怀的地质学家的“石油梦”。

2022年5月30日,中国科协公布了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由濮阳市科协推荐、市土地和测绘学会申报的孙健初故居纪念馆榜上有名,成为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号发表了穆伟的文章《孙健初精神永放光芒》。

回望一

1952年11月10日,新中国创建的第三个年头。

首都北京西城区养蜂夹道勤良巷的一座四合院西屋平房内,玉门油田发现者、时任新中国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勘探处处长的孙健初先生,正在聚精会神备写地质地球物理学习班教案。

此时北京春寒料峭。孙健初夫人张芳晨因病正在住院,不在家中。孙家保姆为了让孙先生取暖,就把煤球炉放至中间堂屋内。因为排气不畅通,煤气从虚掩着的门缝钻入孙先生的卧室,导致他深度煤气中毒,昏迷不醒,清早才被人发现。这个意外让孙健初永远离开了他钟爱的石油。那年,孙先生才55岁,可谓英年早逝。

70年后,孙先生当年的老同事,年已百岁的李德生院士回忆道:那天早上,孙先生煤气中毒的消息传到地质地球物理学习班。著名地质专家翁文波、陈贲带领学员赶到孙先生家时,孙先生的心脏已停止跳动。送医院抢救亦回天无术,我国石油地质界的奠基人展翅离我们而去。

微信截图_20240822094155.png

55岁,一位石油地质科学家的黄金年龄,竟然撒手人寰,令人无比悲哀。11月23日,石油管理总局在西城区西黄城根五福里南口外的嘉兴寺殡仪馆举行了孙健初追悼会。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代表地质部和中科院在追悼会上含着眼泪说道:“孙健初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地质界、科技界失去了一位有才能、有成就的专家,这样的意外和突然,使我们感到十分悲痛。这样的一位专家,将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翅飞翔时,却因中毒而去世,多痛心啊!说明我们没有照顾好,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1954年,玉门矿务局为怀念孙健初这位老君庙油田的发现者,在中坪公园内竖立起“孙健初同志纪念碑”。碑正面镶嵌着孙健初的遗像,背面镌刻着他的生平事迹。李德生院士回忆道:1954至1958年,我在玉门矿务局担任总地质师期间,家住中坪宿舍,离纪念碑不远,星期日我们经常带着孩子们来纪念碑前凭栏远眺南山,缅怀地质前辈,教育子女后代。

孙健初去世后,被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正面刻有“地质学家”四个大字和一副对联:“玉门开采扬名神州,地质论述誉满华夏。”墓碑背面,镌刻着“万古流芳”四个大字。碑文记录着孙建初一生的贡献,最后说:“望祁连之巍峨,瞻碑影之耸峙,功在人民,永式来兹。”他短暂的一生,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几乎跑遍了辽、蒙、甘、陕、宁、青、晋、绥、冀、鲁、豫、鄂、皖、苏等10多个省区,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堪称民国以后濮阳走出的最后一位大家。

在孙健初先生去世70周年后,回望这位科学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无不令人唏嘘。

回望二

人杰地自灵。孙先生出生在今日中原油田核心区、河南省濮阳县白罡乡后孙密城村。该村就是放在今天,也让人叹为观止。后孙密城村始建于1907年,距今上百年历史。全村上百户人家,不足千人,却人才辈出,堪为中国石油之父的孙健初就诞生在这里。建村以来的短短百年,这里就走出两名院士、4名博士、9名硕士和50余名大学生。其中高级知识分子20余人,副县(团)级以上国家干部15人。其中,就有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孙健初之子孙鸿烈先生。

1897年8月18日,孙健初出生于这个小村落,自幼聪明伶俐,热爱读书。孙健初的父亲孙云阶是一名秀才,在乡村开办私塾教学,他从8岁起在父亲办的私塾里读书,1912年考入濮阳县高等小学,熟读四书五经。1921年9月,他考取了山西大学工科采矿地质系预科班,毕业后进入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参加和主持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活动,开启了他为祖国寻找矿藏的生涯。在这期间,他曾多次到全国各地调查,发现20多处煤矿和一些石棉、水晶、石墨矿、金矿、铁矿、煤矿。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全面封锁中国石油进口。国家急需石油,孙健初马上将寻矿重点放在石油上。他在《甘青两省石油地质调查报告》提出:玉门一带有望找到储量可观的油田,虽偏僻之地开采成本高,但战争急需,可考虑开采。地质学家翁文灏两次召见孙健初,听取玉门石油地质情况的汇报,支持孙健初的建议,决定进一步探查玉门石油。中国煤油探矿公司筹备处自此成立,获准开采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石油,孙健初临危受命,加入寻找石油的先锋队。

1938年12月27日,孙健初等人到达玉门老君庙,从石油河到干油泉、角塘沟、三橛湾、马莲泉、红沟河坝,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确定了第一批井位,为勘探玉门油气资源奠定了基础。1939年3月,经周恩来批准,国民政府从陕甘宁边区借来的一部钻机运抵老君庙,立即按照孙健初所定井位钻进。3月27日,挖方井导洞至23米处遇到石油。

8月11日钻至115.51米探得一个油层,孙健初为它定名K油层,每天可产油10吨。1940年8月,从湘潭煤矿运来的钻机到矿,决定加深4号井。11月2日开钻,1941年4月21日凌晨3时钻至439.17米时发生强烈井喷,从而发现了玉门油田的主力油层L油层。自此,标志着储量丰富、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中国陆上首个大油田玉门油田诞生,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开启,孙健初立下头功。

1946年,孙健初任甘肃油矿局探勘处处长(后改为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勘探处)。新中国成立前夕,孙健初组织玉门油矿职工巡逻护厂,将全部勘探仪器和地质资料装箱密封,防止国民党军队的破坏,为新中国保留下一个完整的玉门油田。

新中国成立后,孙健初出席全国第一次石油工作会议,提出西北石油勘探计划,被任命为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处长。

回望三

在孙健初短短的55年生命历程中,他对中国石油行业的贡献却是里程碑式的。除了发现玉门油田,他还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写下了中国首个《发展中国石油计划纲要》,勾画了中国石油资源分布图。在中国石油理想分布图中,他将故乡濮阳列为“或有出油区域”,对故乡油气资源寄予厚望。

孙健初去世23年后的1975年9月7日,濮阳县文留乡境内的濮参1井在钻探过程中喷出工业油流,从此拉开了中原油田勘探开发会战的序幕。在他离开后,后来人在5300平方公里的东濮凹陷上先后发现了文留、濮城、文明寨、文南、胡状、马厂等14个油气田,位于他的家乡濮阳的中原油田一举跻身全国大油田的行列。

孙先生地下若有知,定会喜出望外,无比欣慰。

孙先生发现了玉门油田,又预测了家乡大油田的诞生,是家乡人的骄傲。近年来,由家乡濮阳市国土局副局长穆伟牵头,组成了5人创作团队,历时6年,行程2万多千米,先后赴8省16城6大油田,搜集资料,创作出35万字的《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一书。穆伟等人又先后完成了大型铜像雕塑《健初探油》和《戈壁寻梦》,分别捐赠给了中国地质博物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永久收藏。与此同时,孙先生的母校山西大学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纷纷设立了他的塑像。濮阳市又在他出生的村庄建立了孙健初纪念馆。2022年,他故乡的中原油田,在展览馆中安放了他的铜像,表达了对中国石油之父的敬意。

中国石油工业自诞生以来,共为3人建过纪念碑,孙健初是首个,另两位是石油师师长张复振(纪念碑建在中原油田)和著名的铁人王进喜。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