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放歌“好汉坡”

作者:本刊记者 胡玮斐 通讯员 刘莹 | 来源:《中国石油企业》2025年第3期 | 日期:2025-04-27 | 访问:27次 | 字号:

IMG_1498.JPG

“黄黄的那个山峁峁呦,黄黄的沟壑,数不清的川道还有爬不完的那个坡……”2024年9月,长庆油田“好汉坡”团队获评中国石油举办的第二届“感动石油人物”的“感动石油团队”。消息传来,长庆油田采油一厂王窑作业区修井监督、陕北民歌歌手杨光庆,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来到“好汉坡”脚下,深情地放歌。

高亢、婉转的歌声,唱出了长庆人对“好汉坡”的深情和自豪,唱出了长庆人对坚守脚下的黄土高原、奋进美好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2002年,采油工杨光庆来到长庆油田采油一厂采油八队王窑作业区。从此,“好汉坡”精神与故事,伴随着“好汉坡”的奋进旋律,与杨光庆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陕北延安安塞的腹地,有座海拔1300米的险峻小山。该山的一面山坡坡度达70度,被称作“阎王坡”。坡下是十几米的深涧,也叫“无人沟”,经常有人和牲畜在这里不慎滚下去摔伤甚至丢了性命。因此,当地流传着“上了阎王坡,十人九哆嗦,从上往下看,吓得魂魄落”的顺口溜。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内能源紧张的状况逐步显现,党和国家及时提出了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方针。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长庆油田根据相关部署,在革命圣地延安境内拉开了安塞油田产能建设会战的序幕。1990年,长庆油田采油一厂王三计量站在“阎王坡”下建成并投运,小站的采油工承担着附近两座山上16口油水井的生产计量等任务。当时,采油日常工作的巡井靠的是采油工的两条腿。每次走大路巡完16口井,需绕行几座大山,花费一天时间。而翻越“阎王坡”,则能省去大半天的时间。于是,小站上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每天背着巡井工具,踩着油管搭建的管桥,往返穿越于“阎王坡”与“无人沟”。

在谈之色变的“阎王坡”“无人沟”面前,平时娇弱、胆小的采油女工,变成敢打敢拼的“花木兰”。王三计量站里的4名采油女工,组成了安塞油田第一支女子巡井班,负责“阎王坡”周边7口油井、4口水井的巡护任务。她们每天带着干粮和水,背着管钳、样筒,爬坡下沟,在井站取样、憋压、清理污油池。

采油工们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和“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好汉精神,踏出了一条创业路,将“阎王坡”改名为“好汉坡”。在这里,“好汉坡”人用责任、用勇气、用生命、用行动,磨炼意志、体现担当。

34年前,19岁的崔新花从石油技校毕业后,来到王三计量站当采油工,成为这里的第一批“铁娘子”。她每天背着十多公斤重的工具等,手脚并用,爬坡巡井,查看工况、摘抄数据、核实产量,是站里“最勤快”的人。一天,下过雨的羊肠小道又软又滑。崔新花下山时,突然脚底一滑,整个人沿着陡峭的山坡急速向下滑去,危急时刻,她一把抓住身旁的树干,才避免了悲剧发生。

1991年初冬一个风雪之夜,“好汉坡”顶上的一口油井出现故障,因雪后山间泥泞路太滑,抢修车辆几次试行始终无法出行。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好汉坡”第一任站长梁冬带领4名小伙子,做了安全等相关准备后,抬着300多斤重的电机爬坡前往井场。他们顶着刺骨的风雪,手脚并用、艰难前行。突然,有人脚底一滑,电机倾倒,梁冬急忙掏出起子狠狠扎入地下,稳住自己被电机倾倒带斜的身体,用上身死死抗住将要滚落的电机……就这样,几乎斜直的300多米的山道,他们足足走了4个小时。到达山顶换好电机后,梁冬和4名小伙子的手都磨出了血泡、衣服被汗水浸透后冻得像盔甲一样。

“好汉坡”第二任站长马金玉2001年第一次到“好汉坡”上任时,正值严冬。那时,大家上班都要自带饭菜和饮用水,如果遇到停电或刮风下雨,那只能“和着黄土啃冰冷的干粮,日子过得像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一样艰苦”。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用采油工的话说,“无论什么情况,爬坡巡井咱们不能停……”

时光荏苒,一切都在坚守与奋进中渐渐地改变。后来,采油一厂在“好汉坡”铺设了463级石台阶,1300多米的好汉坡不再像以前那样难爬了;再后来,采油一厂建设数字化油田,好汉坡附近山上的282口油井、13座站库、百余公里管线,都被“装”入电脑,实行智能管理,采油工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每天去爬坡巡井了。尽管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好汉坡”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四姐妹”“七勇士”等先进典型的故事,却一直流传着,被一代又一代“好汉坡”人赓续与传承。

“好汉坡”不仅承载了石油人艰苦创业的历史,还见证了一段科技兴油的报国史。

199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最大的一组丛式井在“好汉坡”下试验成功,使地面投资降低了17%;1992年,安塞油田年产原油首次突破50万吨;1994年,开发最早的好汉坡区域全部投资收回,标志着安塞油田的成功开发迈上一个新台阶;1995年,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开发配套技术被中国石油评为重大科技成果,并被誉为“安塞模式”,在全国石油系统推广,成为中国石油历史上第一个以油田名称被正式命名的开发模式。

昔日,原石油部部长王涛登上“好汉坡”时题词:“安塞油田出好汉,好汉坡上好汉多”;如今,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盛赞安塞油田:“陕北勘探,石破天惊,解长庆倒悬之急,挽长庆徘徊之势,有拨云见日之功,指点山河之力,开低渗油田之先河。”

全国首个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安塞模式”传承者康帅,是在“好汉坡”精神激励下成长起来的无数个科技英模的代表之一。面对已开发30年的老油田面临的油田稳产等难题,他既大力推进注水专项治理,解决制约作业区发展的难点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又带领“好汉队伍”对王窑水库库区400余口油井进行关停搬迁和连片治理,让50万老区人民喝上了放心水。

好汉坡上的无数个“康帅”,不仅用智慧和汗水践行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诺言,还以坚定和不懈让曾经贫瘠荒芜的“好汉坡”披上层峦叠翠的绿装。一座以“好汉坡”为中心的“国家级绿色矿山”,矗立在陕北高原,宛如一幅“景中有井,井在景中”的绿色画卷。

“好汉坡”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是国企首家“延安精神示范教育基地”,被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确立为“企业精神教育基地”,被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等院校确立为“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经过几代石油人的不断丰富和提升,在“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好汉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解放思想、科学求实,忠诚企业、奉献石油,热爱岗位、尽职尽责,锐意创新、追求卓越”为核心内涵的“好汉坡”精神。“好汉坡”精神激励与振奋着无数石油人。

爬“好汉坡”、唱好汉歌、听好汉事,是到访长庆油田之人的“打卡”项目。在“好汉坡”工作20多年、唱了20多年“好汉坡”信天游的杨光庆,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曾经在王窑作业区04井区担任过4年的党支部书记。每每唱起“好汉坡”歌,都犹如赋予一身精神活力。 

杨光庆深情地说:“好汉坡上有一代代身处深山、献身石油事业的采油工,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地坚守岗位。石油行业的艰辛与劳累,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深刻体会。大家都有一个信念:既然选择了石油,就在岗位上尽职尽责!”

“好汉坡”磨砺了几代人,“好汉坡”精神也凝聚着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从油田建设初期勇攀“创业坡”,到如今在能源变革的时代洪流中勇攀“管理坡”“科技坡”,一代代石油好汉在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中砥砺成长、采油报国。“好汉坡”精神将激励着新一代的石油人,在新时代建设基业长青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康庄大道上奋进前行。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