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塔里木油田:以“云”联动赋能油气田科研协同数智化转型

作者: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 来源:《中国石油企业》2025年第2期 | 日期:2025-03-18 | 访问:131次 | 字号:

1742280007609376.jpg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简称油田公司)油气产量位列我国同行业前列,是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近年来,油田勘探发现以及产量贡献主要来自超深层,随着勘探开发领域越来越深,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研究难度越来越大,科研任务越来越重,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提高科研效率迫在眉睫。油田公司作为集团公司勘探开发梦想云平台试点单位,秉持数智化转型不是做与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做好的“必答题”的理念,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科研协同数智化转型探索实践,为集团公司油气行业加快推进数智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移植的样板。

一、主要措施

(一)立足核心工作,精心统筹谋划,明确科研数智化转型路径

以2030年实现“数智塔里木”为目标,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圈闭、井位、矿权、储量、方案、产量等核心工作,开展科研协同数智化转型的创新与实践。通过“夯基础、搭桥梁、建平台”3大举措,最终实现勘探开发全业务链的“三共享、四协同、五智能化”3大目标,为科学研究提质、科研组织提效、科研人员减负。

1742280030466573.jpg

“夯基础”:针对科研数据问题,深入推进数据库建设完善和数据治理,确保科研数据、科研成果在有库可入的同时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入库,解决数据不准、不全、不规范和数据孤岛的问题,不断夯实科学研究的数据根基和共享基础。

“搭桥梁”:针对科研工具问题,持续开展软件云化部署和特色工具开发,通过打通专业软件与数据库(湖)的数据接口,实现在给定条件下,实现对数据库(湖)数据的系统自动搜索、整理,同时通过特色研究工具开发、字段映射和成图样板,实现对数据的一键调取、快速成图,解决数据搜索、整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建平台”:针对科研组织的问题,建设线上跨专业、跨部门多人联合分析研究的平台。通过平台的建设,一是实现物探、测井、地质、油藏等多专业人员在线联合协同研究;二是实现科研、生产、管理等多部门线上联合分析决策。

“三共享”:通过数据、成果入湖和软件云化部署,在分类授权原则下,实现科研数据、科研成果、科研软件的安全高效共享。

“四协同”:通过协同研究场景的开发和应用,实现“跨专业、跨部门、前后方、甲乙方”的协同研究和决策。

“五智能化”:通过数据治理、工具研发和平台开发,实现对数据、成果智能搜索、识别、统计、分析和展示,提升研究、讨论、决策效率。

(二)坚持顶层设计,强化组织实施,确保数智化转型有序有力

聚焦油气勘探开发科学研究的主营业务,以实现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以及科研实验三个一体化协同研究为目标,基于统一数据湖、统一云平台、统一组织架构和统一应用门户,编制并动态调整科研协同数智化转型顶层设计,以全面支撑油田公司建成具有全面感知、智能预测、持续优化的智能化大油气田。

统一数据湖:树牢数据资产理念,搭建以“数据银行”为核心的塔里木油田区域数据湖,与总部主湖实现逻辑统一、分布存储、互联互通;形成“数据源头全覆盖、数据标准全统一、数据治理全方位、业务数据全链接、数据服务全自助、数据通道全年可溯”的“六全”数据生态,打破数据孤岛,提升数据资产应用价值。

统一云平台:以勘探开发梦想云为基础,搭建塔里木坦途云平台,与总部云生态互联、共享,统一硬件资源标准,实现应用全面敏捷迭代开发。

统一应用门户:坦途打造“只见应用、不见系统”的工作门户,建立“云端联动、坦途沟通、移动办公、云上科研”新模式。 

统一架构体系:项目方案严格遵循顶层设计,标准化构建项目总体架构,多维度设计业务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功能架构、部署架构,确保业务链全向贯通、数据流开放共享、技术栈先进可行、功能点全面实用、部署安全稳健。 

(三)坚持数据先行,加强数据治理,夯实科研数智化转型根基

1. 加强数据库建设,确保数据有库可入。为解决因数据库覆盖面不全造成的部分科研数据和科研成果无库可入,进而散落在不同的科研人员手中,保存分散、继承性差、易丢失、共享难的问题,在已有勘探开发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新建了地质露头、微测井、单炮、VSP、Q数据等地震八大库、储量数据库、基础研究成果库、地质力学成果库、经济评价数据库,确保科研数据和科研成果有库可入。

2. 加强数据治理,确保数据规范入库。为保证各类数据入库后的完整性、准确性、标准性和唯一性,以及入库成果的正确性,避免假数据真分析、错成果真应用,在对数据库进行完善补强的同时,大力推进数据治理和成果质控体系建设。针对地震、油气水、测录试等各类勘探开发研究数据,制定了数据治理标准规范,对数据采集、质控、存储以及使用等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并对入库数据按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标准性、唯一性”原则进行合格性判定,建立问题“反馈—整改—核实—销项”的闭环管理机制,压实了数据治理责任,确保数据治得好、治得全、治得快。针对科研成果,一方面设置两级质控入库规则,成果由业务专家和部门负责人分级质控后方可入库共享,确保入库成果的标准性和正确性;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历史研究成果质控入库共享,推动科学研究的延续性。

3. 建设区域数据湖,推动数据生态融合共享。建立了以“数据银行”为核心的塔里木区域数据湖,形成了数据源头全覆盖、数据标准全统一、数据治理全方位、业务数据全链接、数据服务全自助、数据通道全年可溯的“六全”数据生态。统一管理40个专业核心数据资产,与总部主湖实现逻辑统一、分布存储、互联互通;初步构建源头数据一次采集、数据质量多级管控、数据资产集中存储、数据服务统一发布和高效共享的“六全”数据生态。建立了数据迁移入湖、数据问题反馈等数据治理闭环体系,持续提升入湖数据质量。

1742280095522173.jpg

(四)秉持先进高效,加强工具配套,搭建科研数智化转型桥梁

1. 开发软件接口,搭建数据软件的高速通道。通过在协同研究场景下打通软件与数据湖的数据接口,在科研人员给定条件下,实现了对数据的主动搜索、提取、整理,自动形成满足软件应用的数据格式,大幅降低了科研人员数据查找、整理的时间,提升了科研效率。

2. 研发特色工具,实现对数据的快速应用。为提升科研人员手工搜集、整理数据、手工编图效率低问题,大力推进科研工具开发,累计完成共110余项常用报表及成图工具(如矿物三角图、物性直方图、粒度概率曲线、天然气分析数据表)的开发,通过匹配字段和映射关系,实现数据一键获取与快速成图。

(五)锚定科研协同,加快场景建设,建成科研数智化转型平台

1. 首创“最小业务单元”的科研协同研究场景建设思路,实现跨专业科研贯通协同。针对实现勘探开发科研业务链上成果一处研究、多处复用,以及减少低水平重复、实现跨专业跨部门在线协同研究等问题,攻关形成了以“最小业务单元”拉通勘探开发全业务链的建设架构。实际就是参考“乐高”玩具模块拼装的方式,将研究业务拆解到最小研究单元模块,并规范最小业务单元研究的输入输出,一个场景的成熟“模块”,可以快速复用到别的研究场景,推动科学研究实现模块化组装和复用,大幅降低了低水平重复和低效率组织的情况。

2. 建成一批高质量科研协同研究环境,推动了科研方式转变。秉持“最小业务单元”的建设架构,根据勘探开发科研业务链衔接的先后关系,由各业务领域专家亲自设计、全程把关,按照“边建边用、边用边改”的思路,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协同研究场景,实现了油气勘探开发科研协同数智化转型从0到1的突破,助力科学研究实现了提质增效。

二、实施效果

(一)实现了管理方式变革提效

通过数据入湖+多工具应用+平台建设,实现了数据、成果标准化入湖、可视化管理,以及多业务协同研究、辅助决策,助推科研业务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极大提高了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矿权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矿权、储量、油苗、基础地质等数据基于GIS的统一可视化管理,支持按矿权、行政区、地质单元进行储量产量劈分、井数统计等,矿权年检报表自动生成率达75%。储量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储量数据的集中管理,以及对储量的演化跟踪和多条件下(按年度、深度、区块、区域、油藏类型、储量类型等)对储量数据的快速查询,大幅提升了储量数据利用效率。

(二)推动了协同研究提质提效

1. 实现了数据利用方式的变革。通过持续推进数据库建设和数据治理入湖,当前勘探开发主营业务数据库覆盖率达到95%以上。在此基础上,通过软件接口和科研工具的开发以及映射关系的搭建,改变了以往人工手动查找数据、整理数据的工作方式,实现了系统对数据的智能快速查询、整理和使用。

2. 实现了科研组织方式的变革。一是改变了线下单人串联式研究的科研攻关组织方式,实现了跨专业、跨部门多人在线协同研究和决策;二是通过最小业务单元的应用,实现了科研成果一次质控入库,多场景实时调用;三是实现了成果展示汇报方式的转变,通过对动静态各类研究成果在线集成展示与分析,提升了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四是改变了研究报告和汇报多媒体的编制方式,通过建立标准化模板、搭建与最小业务单元的映射关系,实现了报告一键生成和多媒体辅助编制,提升了报告和多媒体编制效率;五是科学研究在智能化方面迈出坚实一步,开发的地震四道工序智能质控平台,既实现了对地震处理质量的多方跨地域协同质控,又通过设定质控点、质控规则和质控指标,实现了对质控点全覆盖以及自检合格性自动判断。

(三)打造了科研协同数智化转型样板

塔里木油田自2021年被确定为集团公司勘探开发梦想云协同研究试点单位以来,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圆满完成了试点建设任务,走出了一条协同研究数智化转型的成功之路,创新的最小业务单元思路,编入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建设指南》,为其他油气田企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样本。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