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院士访谈 l 顾心怿:守望胜利60年

作者:唐大麟 | 来源:《中国石油企业》2021年第10期 | 日期:2024-01-22 | 访问:201次 | 字号:

眠干打垒,卧芦草棚,食草籽野菜,饮碱滩苦水……激情燃烧的会战岁月,铸造胜利油田永恒的丰碑。60多年来,从1956年第一口初期探井(华1井)起直到现在,他参加和见证了胜利油田初期勘探、会战、开发、建设全过程;60多年来的坚持与守望,他为国找油初心不改,用一项项科研成果不断填补着石油行业的空白。他就是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顾心怿。本期《专家访谈》栏目我们将对话顾心怿院士,与读者共同感受这位守望胜利油田整整一个甲子的老石油人的希冀与情怀。

20240122_134823_013.jpg

守望胜利60年——访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顾心怿

文/唐大麟   摄影/朱克民 张玉峰

记者:作为我国石油行业唯一一名矿山机械专业院士,您能讲讲发展石油矿山机械对于我国石油工业的意义和价值吗?

顾心怿:我认为在石油行业里,石油机械与地质勘探、油气开发这些专业同等重要。当然它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不是我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是需要着眼全局来判断的。比如石油工业的发展,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就极其重要,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燃料短缺制约着国民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石油工业。而石油工业要发展,就必然离不开石油机械。这就和人类劳动离不开工具,解放军打仗离不开枪一样,石油机械就好比是我们石油工人的武器。

20240122_134823_014.jpg

记者:目前我国的石油机械发展状况如何?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位置?

顾心怿:1956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封锁,那时候我们国家石油机械刚刚起步,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苏联进口,石油机械装备也是如此。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石油机械装备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部分机械装备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甚至还领先于国际水平。例如,当年我发明的链条式抽油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派生出一些新机型广泛使用。此外,我国也先后研制出各种系列的钻井机和修井机,能供沙漠、滩涂、海洋使用,其中液压蓄能修井机等一些新机型,标志着我国石油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不仅有了长足进步,还有不少创新。当然,这和宏观环境的改善密不可分。过去,我们是一个刚解放的贫穷落后的国家,现在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全面步入小康社会,我国也已经发展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国家制造业水平整体提高了,石油机械装备的水平也必然水涨船高。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石油机械装备的制造和使用大国,但还不能说是强国。在一些高端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上,我们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关键产品仍需进口,这也是我国石油矿山机械发展的短板,亟待破解。

20240122_134823_015.jpg

记者:大直径取心工具、链条抽油机、“胜利1号”钻井船、“胜利2号”步行式钻井平台和液压蓄能石油修井机,这些当年创造性发明都饱含着您的智慧与汗水,它们为胜利油田乃至整个石油工业的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创造,都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背景下完成的,其技术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顾心怿:1961年,在胜利油田的发现井“华8井”井场,工人反映说,当时使用的取心工具取心岩心太细,取出的岩心在地底下被泥浆一冲就散了,疏松的油层岩心根本取不上来。于是,我和工人一起克服困难,设计制作了一款岩心直径大很多的取心工具,下到井里,一下子就把岩心取了出来。1965年,我在胜利油田采油指挥部的攻关队工作,那时看到游梁式抽油机效率较低,开始设想研制新型抽油机,经过多年研究,历经多次失败,看了很多科技书,做了很多设想、分析和计算,不停地研究、实验、改进,终于完成了链条抽油机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采油效率,而且它的原理和主要结构沿用至今。 

1975年,渤海边发现了石油,为了实现浅海领域石油勘探开发,我带领大家设计建造了“胜利1号”钻井船,它是一艘能适应浅海作业的钻井船,是我国第一艘“座底式”钻井船(平台),它的成功研发揭开了我们从陆地向渤海湾滩海地区找油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海上石油勘探领域的不断扩大,海陆过渡区的极浅海和潮汐带成为石油勘探的空白地带,海滩上都是淤泥,任何石油钻井设备都开不进去。针对这一难题,我们又研发了会在海滩泥底上“走路”的胜利2号步行式钻井平台,它利用独有的“步行爬滩”技术,使海陆过渡带的石油勘探开发成为可能,让海陆连片勘探开发的理想成为现实。

针对油田修井机存在的能源利用不合理问题,我想出了一种把动力机空载时没有利用的能量储存起来,同时将下放管柱时释放出来的位能中的一部分能量储存起来并加以利用的方案,发明了液压蓄能石油修井机。这种机器可以节能50%以上。

所以说,我的每一次创造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针对油田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

记者:每一次成功创造的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的实验,从您身上,我们看到了创新与坚持的宝贵!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您去做这些“前无古人”的尝试?研究过程中,对您而言最大的阻碍和困难是什么?

顾心怿:我13岁入团,18岁入党,那时候就下定决心要死心塌地一辈子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每个人如果把生命置于宇宙的历史长河中,那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我1950年初中毕业后,考上石油机械的中专,从此就开始接触石油行业,1956年起投身石油事业。人的一生其实干不了几件事,我只完成了几项发明,做成了5项科研成果。我今年已经85岁了,我总有一种紧迫感,感觉时间不够用,总想多做一些有益于油田生产实际的研发,这或许就是支撑我一路走下来的动力吧。

对我而言,最大的障碍应该是我知识结构上的局限性。我非科班出身,中专学石油机械,大专学俄语,之后很多的工程机械知识都是自学的。刚到井队时,遇到任何与机械维修相关的事情我都不推诿,哪怕是电影放映机坏了我也去修,虽然我没学过这些修理知识,但愿意钻研琢磨,把每一次维修的机会都当做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因此不仅积累了机械实际应用知识,而且在工人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文革时,我靠边站了,但周围的同事对我都很好,因此我也抓住难得的机会时常去图书馆看书。后来,仅根据借书证上的记载统计,那些年我读了294本各类书籍,特别是数理、工程类图书,它们对我日后科技研发提供了巨大的支撑。

搞“胜利1号”钻井船那几年是最难的,想让钻井进海,但没有现成模板,一切设想都只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各种知识都需要重新学,多亏那时有很多人帮我,否则这艘船是建不好的。后来钻井船造好了,赶上“渤海二号”事故,出海又费了一番周折,船检机构不给我们发出海检验合格证,于是我们从为国争光,提升民族自信心的角度出发,说服船检机构上船检验并颁发了出海证,“胜利1号”才终于得以出海开钻。

这一路走来,我觉得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我们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更不要强求,只要扎扎实实把事情干好,一步步攀登台阶,很多机会都是水到渠成的。

记者:您是上海人,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当年山东的“北大荒”,一呆就是一辈子。如果让您重新选择,您还会选择石油,选择扎根东营吗?

顾心怿:这个问题我得从久远一点的历史开始回答,一个人在工作上能取得一点成绩,一定离不开他的成长环境与发展轨迹。我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店员家庭,童年时目睹了帝国主义耀武扬威,亲历了旧中国的贫穷落后与社会不公。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孩子,更非天才,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有点笨。因此我在发奋学习、追求知识报国的同时,还积极支持参加地下党组织的一些群众革命活动。初中三年级时我就加入了青年团(当时叫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是建国后上海市的第一批团员。初中毕业后,因为家里穷,我去了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石油机械中专,因为当时这个专业由国家委托举办,所以不仅不收学费,每月还发十几元的生活费,但它要求学生毕业之后去大西北工作。我虽然生长在上海,但并不留恋大城市,反而更想去边疆建设新中国。当时能有这样的读书机会,我觉得幸运极了。1953年我从石油机械中专毕业后,就要求到大西北去,但却被推荐到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进修俄语。1956年三年大专毕业,又一次要求去西北工作,这首先是我的愿望,其次是西北也需要俄语翻译。当时有大量苏联专家在中国协助开发石油,但大部分在北京,那年只有两个到西北的翻译名额,被我争取到了,是到玉门油田。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石油工业的实际工作,也真正了解了什么是石油工人。能够亲自参与为国家创造财富的过程,我觉得真是太幸福了。当时我以为找到了自己这一辈子为之奋斗的岗位了,没想到在玉门才干了3个月,我又接到调令,去河北与山东交界处的一个小镇—明化镇。那里是我们国家石油工业东进华北地区进行钻探的开始。当年第一批石油工人来到华北钻井找油,我的工作就是给苏联专家做翻译,帮助工人学习使用一部刚进口的新式钻机,解决钻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是在明化镇,我才终于找到了在华北平原上搞石油,并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行业,我想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国家需要的行业。我现在所获得的一切成绩与荣誉,都是油田给我的,我个人并不伟大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的机遇与国家的需要。我在国家恰巧需要石油的时候,有幸投身于这个行业,并做了一点小小的发明创造,帮助国家更好地开采石油。如果当年不是国家出钱让我学石油机械,那我今天恐怕也只是个普通工人,但我有信心,听党的话、为国献身,即使当清洁工,也会扫出比别人干净的地来。

如果让我在繁华的上海和东营这片盐碱地上重新选择,我想我也会继续选择扎根东营这片土地上的。虽然在东营这几十年的生活中,也有过很多困难、失败和挫折,但我从不后悔,我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对家人的陪伴和家庭的照顾非常少,这是我最大的遗憾。但一想到从当年来到这里时,眼前只有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到参与建造东营的第一座房子的立桩定点,再到今天黄河三角洲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心中就只有满足和幸福。这座城市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我看着她出生长大,看着她繁荣昌盛,我也相信它明天会更好。

记者:能感觉出您对石油工业特别是胜利油田饱含深情,今年时值建党百年,又恰逢胜利油田开发建设60周年,也是您来到油田的第60年,您觉得这60年来油田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您认为胜利油田60年来的精神核心是什么?

顾心怿:胜利油田是我的根与魂,这60年来油田表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无所有的盐碱地到繁华的城市,从还没有打出油到现在共发现油气田81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累计生产原油12.5亿吨,占我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的1/5。这些看似巨大的变化背后,不变的其实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与担当,更是“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热爱与忠诚。胜利油田的精神,我认为首先就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是我们的根基,“三老四严”“苦干实干”“精细严谨”这些也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胜利的精神都在不断丰富和延续。现在我们说“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或许能更好的体现胜利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敢于超越前人、超越权威、超越自我的精神风范。

记者:您的最高学历虽然是俄语大专,但后来却成为了一名石油矿山机械领域的院士,您怎么看学历和专业与日后工作之间的关系?对于石油行业广大非主体专业和主体专业员工,有什么建议或忠告?

顾心怿:我还是很羡慕主体专业有辉煌学历的同志,学历很重要,像我这样只有石油机械中专学历的人,就得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如果大家能学习并从事自己爱好的专业,那是非常幸福的事,因为兴趣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很大的创造力。当然如果组织分配的工作不是我们喜欢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在有机会时重回自己热爱的专业,但我们也要尊重当前的岗位,并尽可能的挖掘工作中的乐趣。学历低的人,如果热爱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实践,也可能在岗位上做出不俗的贡献。对于本专业高学历的同志而言,这意味着起步时初始的知识储备水平高,非常有利,但工作和学习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如果有了好的起步,而不牢记使命,不去继续学习,不去提高水平更好地工作,那么假以时日,也可能落后,也可能最后是无所作为。此外,如果对一个人做一个投入产出分析的话,学历越高的人,国家、社会和本人的投入就越多。所以,学历越高的人越应该对社会有更多的产出,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的更好。

20240122_134823_016.jpg

记者:您认为作为一名从事石油矿山机械科研的工作者,最重要能力是什么?您对广大科技工作者们有什么期待? 

顾心怿:从事矿山机械科技的同志和其他任何专业的同志一样,首先要解决好人生观的问题,即“红”的问题,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忘为中华崛起的使命,才能始终如一的、坚韧不拔的做好科研工作。什么困难、失败、挫折,以及外界的各种诱惑,坐冷板凳、不被人理解……就都不在话下。在专业技术方面,思路要开阔,要敢想敢做。学习知识要广一些、深一些。要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一些有关的基本概念要十分清晰,一些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法则和原理要反复地学,学透并且活学活用,不仅要懂机械等相关知识,还要懂石油钻采等相关知识。

因此我希望大家首先能在科研的道路上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要将自己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其次不要放弃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特别是作为科技工作者,更要努力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此外,我们搞科研一定要敢想、敢干、敢说、敢冒险,但这种冒险一定是要有科学研究基础的冒险,不要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多付出,多贡献。

记者:在石油行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您对当前石油行业矿山机械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吗?

顾心怿:石油矿山机械是石油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国家的整体发展步伐。现在石油装备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觉得今后的发展方向,首先就是向高端发展,攻克一些卡脖子技术,过去做不到,现在不仅要做到,还要做得更好。另外,现在国家提碳达峰和碳中和,石油行业作为生产能源的行业,同时也是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是石油装备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比如钻机能耗大,我们就要想办法研制更多节能钻机,要回收白白浪费的大量能量,或者和新能源结合,努力降低化石能源在石油机械装备使用中的消耗。

记者:您对石油行业的广大员工和《中国石油企业》杂志读者,有什么寄语吗?

顾心怿:新时期,石油工业依然非常重要,将来即使化石能源使用减少,但石油、天然气和化工业仍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作为一名石油人,我们是非常光荣的。希望大家热爱我们的行业,热爱我们的本职工作,听党话,跟党走,无论岗位如何,扑下身子把工作干好。在有限的生命光阴内,尽可能多地做一些对国家、对行业、对企业有益的事情。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